特鲁索综合征(Trousseau综合征)
分享病例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宇军教授

  • 现价:
  • 免费
  • 原价: ¥0.00
  • 发布:
  • 王宇军
  • 类型: 原创
  • 校对:
  • 王宇军
  • 时间: 2023-09-16 22:30
  • 浏览:
  • 1369
  • 编码: 3066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简要病史

女,77女,因确诊胰腺癌伴肝转移7月余

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DD)12.23 mg/L FEU 0.00-0.55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31.8 μg/ml 0.00-5.00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MRI表现:两侧大脑半球及右侧小脑半球多发结节状、斑片状DWI高信号影,左侧额叶病灶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右侧顶部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大小约31mm*28mm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边界清。

MRI诊断:两侧大脑半球及右侧小脑半球多发病灶,考虑特鲁索综合征顶部类圆形异常信号灶,脑膜瘤可能性大。

女,77女,因确诊胰腺癌伴肝转移7月余

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DD)12.23 mg/L FEU 0.00-0.55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31.8 μg/ml 0.00-5.00

临床诊断:特鲁索综合征(Trousseau syndrome

 

    1865Trousseau 首次提出了胃癌患者易形成静脉血栓的报道,后将癌症患者并发游走性的静脉炎称为Trousseau 综合征。目前将癌症患者在其发病过程中因为凝血和纤溶机制异常而出现的所有临床表现统称为Trousseau综合征。

目前认为Trousseau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一系列的重叠机制,主要为:(1)肿瘤细胞表达或分泌的组织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不同的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等,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2)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等之间相互作用,释放促凝物质,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引起全身血栓形成;(3)肿瘤的缺氧环境、抗肿瘤药物治疗等也与全身血栓栓塞性疾病形成有关。

Trousseau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除游走性静脉炎外,还包括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外周动脉闭塞、静脉血栓栓塞、特发性深静脉血栓、肝静脉闭塞性疾病、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Trousseau 综合征的治疗为抗凝治疗,其主要目的是预防致命性肺血栓栓塞症、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减轻急性栓塞引起的临床症状如疼痛、呼吸困难等。

先发现肿瘤进而肿瘤发生颅内转移或者因血液高凝状态及癌栓并发脑梗死,在临床并不罕见,然而以缺血性卒中起病,继而出现全身多处血栓栓塞,包括动脉和静脉系统合并恶性肿瘤在临床较为鲜见,尤其如该患者无主观不适前提下,寻找肿瘤往往需要全身筛查,造成住院周期长、花费高、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差等后果。针对该病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脑梗死患者,如影像学不符合血管分布、青年脑梗死等卒中患者,不能片面地只去寻找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应进行全身危险因素的筛查

当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跨越2个动脉供血区以上的脑梗塞时要考虑Trousseau综合征的可能性。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