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内板型骨瘤
分享病例

荆门市中心医院 李文文教授

  • 现价:
  • 免费
  • 原价: ¥0.00
  • 发布:
  • 李文文
  • 类型: 原创
  • 校对:
  • 王宇军
  • 时间: 2023-10-19 23:55
  • 浏览:
  • 1385
  • 编码: 3341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简要病史

女,29岁,间断头痛一周。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颅脑CT平扫显示:右侧颞骨内板下可见椭圆形高密度影,大小约为3*2cm,CT值约500HU,边缘光整,与颅骨相延续,病灶邻近脑实质受压。

    颅脑MR平扫及增强示:右侧颞骨内板下可见椭圆形长T1短T2信号肿块,大小约3*2.2cm,DWI呈低信号,边缘光整,邻近脑实质受压,增强后病灶未见强化,未见脑膜尾征。诊断:右侧颞部内板下占位,考虑来源于颞骨,骨瘤可能性大。

    术中所见:取下约5*4cm骨瓣后见颅骨肿瘤,质地硬,肿瘤突破硬脑膜,直径约3cm,基底部位于颞骨鳞部。

    病理诊断:送检右侧颞骨碎组织,镜下见碎板层骨组织,符合骨瘤改变。

骨瘤.png

       颅骨骨瘤(osteoma of skull)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多隆突于骨面。由于颅穹窿部为膜性成骨,颅底部为软骨内成骨,故颅穹窿部的骨瘤较颅底部多见,尤其是额骨和顶骨。颅骨骨瘤分为致密型(常见,通常起源于颅骨外板,内板多保持完整)和疏松型(多起源于板障,呈膨胀型生长)。好发于20~30岁的青壮年,病程较长,男女无差异。多以无意发现的无痛性颅骨肿物或伴有轻微不适居多,主要症状为局部肿块、头痛、局部疼痛、头晕和眼球突出。根据颅骨位置分为颅骨外板型、板障型及颅骨内板型颅骨外板型可出现局部隆起的肿块、质硬、与头皮无粘连、表面光滑、边界较清、不活动、偶有压痛,局部头皮无红肿,多无不适感。板障型多膨胀性生长,边界不清,颅骨广泛隆起。内板型较大者可引起高颅压症状和局限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眶部骨瘤可有眼球突出、视力下降。

      影像学检查

      头颅X线平片:致密型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的局限性高密度影,其内部结构致密一致;疏松型骨瘤内部密度不均。

      CT:致密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锐利、与正常骨皮质相连的高密度肿物,伴局部皮肤或软组织向外推移;疏松型骨瘤内部密度不均。

      MRI:致密型为T1WI、T2WI低信号或信号丢失,与骨皮质连续无间隔;疏松型骨瘤T1WI呈不均匀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

      鉴别诊断

      脑膜瘤:最常见的颅内脑外肿瘤,可刺激局部颅骨内板增厚或不规则骨质增生,CT呈等或高密度影,MRI通常为软组织信号影,增强可见脑膜尾征。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颅骨增生硬化范围较广且密度、信号不均匀,可造成外板膨胀但内板不受累。

      肢端肥大症:颅骨增厚多位于内板,同时可见额窦增大、乳突过度充气、枕骨粗隆突出等改变。

      畸形性骨炎:穹窿骨的破坏与硬化可同时存在,内外板都有增厚,板障增宽,常含不规则棉团状钙化,硬化期颅骨一致性增厚,无法区别颅骨结构。

      颅骨内板增生症:多见于绝经后妇女,颅骨内板和板障呈波浪状、梭形增厚,边界清楚。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