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
分享病例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施彪教授

  • 现价:
  • 免费
  • 原价: ¥0.00
  • 发布:
  • 施彪
  • 类型: 整理
  • 校对:
  • 王宇军
  • 时间: 2023-12-20 12:55
  • 浏览:
  • 1527
  • 编码: 3969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简要病史

女,62岁,间断腹胀半年入院,查体:上腹部触及一包块,直径约8cm,无活动,边界清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影像表现:

       胃小弯黏膜下巨大外生型肿块,内部小囊变,边界清楚,增强后病灶不均质中度强化,病灶以实性成份为主,病灶近胃壁边缘有增粗血管影,胃周及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病理:胃肠道间质瘤,梭形细胞型,NIH危险度分级:高危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或与其同源的间叶干细胞,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梭形细胞肿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胃肠道肿瘤,具有不定向分化的多向分化特征。

    好发年龄为50~65岁,男女无差异。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腹部包块、腹痛、消化道出血、便血、溃疡或贫血等,也有许多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流行学显示患者95%的GIST 原发在胃肠道,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胃(60%~70%)、小肠(20%~30%)、大肠(< 5%)、其他部位如肠系膜、网膜、后腹膜及胆囊的病变不足5%。

       

image.png

病理:

大体病理可分为黏膜下型、肌壁间型和浆膜下型等。

组织学上,依据瘤细胞的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及梭形

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少数病例还可见多形性细胞,尤多见于上皮样GIST。间质可呈硬化性,

可伴有钙化,特别是小GIST,偶可呈黏液样等。此外,发生于小肠的GIST内常可见嗜伊红色丝团样纤维小

结(skeinoid fiber),对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性意义。

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推荐采用CD117、DOG1、CD34、琥珀酸脱氢酶B(SDHB)及Ki67标记,可酌情

增加SDHA标记。CD117和DOG1建议加用阳性对照。

影像学表现:

好发于胃肠道,胃底体多见。

形态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生长。良性者,肿块直径多小于5cm,密度均匀,与周围结构界限清楚,偶可见小斑点状钙化、广泛钙化;恶性者,直径多大于5cm,形态欠规则,可呈分叶状,可出现坏死、囊变及陈旧出血形成的低密度灶,位于中心及偏心性多见,表面易出现溃疡,呈潜掘状、烧瓶状或裂隙状。

增强扫描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实性区域),有时可见索条状细小血管影,可迅速廓清、持续强化或两者混合。肿块表面有时可见强化明显、完整的黏膜面。

少有腹水及淋巴结增大。恶性者可见邻近结构受侵及肝等实质脏器转移表现。

鉴别诊断:

      胃神经鞘瘤、胃平滑肌瘤、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