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间隙神经鞘瘤
分享病例

荆门市中心医院 李文文教授

  • 发布:
  • 李文文
  • 类型: 原创
  • 校对:
  • 王宇军
  • 时间: 2023-12-29 00:49
  • 浏览:
  • 612
  • 编码: 4047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患   者:女,62岁。

主   诉:声嘶半年余,发现左侧咽旁间隙肿物4月余。

我是标题

1/10

病案讨论

咽部MR:左侧咽旁间隙、颈动脉旁可见一椭圆形等T1、等/稍高T2信号肿块影,大小约4*2.5cm,边界清,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外周强化明显。诊断为:左侧茎突后间隙占位性病变,考虑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可能性大。

手术过程:肿瘤位于颈内动脉内侧及茎突后间隙,表面光滑,质韧,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将颈内动脉稍向外牵拉,循下颌角进入,用手指沿肿物包膜外面进行钝性分离,在茎突及附丽其上的肌肉的前方进行分离,将肿瘤的后界分开,用组织钳在肿瘤包膜内进行逐块切除,待肿瘤组织变小后,将肿瘤周围组织完全分离,沿肿瘤根部切除肿瘤,然后探查二腹肌后腹下的颈内静脉未见异常,探查迷走神经、副神经完整。

病理结果:神经鞘瘤

1.png

      神经鞘瘤(neurilenmmoma)是以一种生长缓慢、起源于神经鞘膜许旺细胞的良性肿瘤,又称施万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常见于20-50岁,无性别差异。颈部神经鞘瘤常见于颈动脉间隙、茎突后间隙,来自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及颈交感干。肿瘤大多单发,具有由神经外膜组成的被膜,包膜完整,与载瘤外膜粘连,瘤包膜下不侵犯神经的纤维束,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肿瘤增大时常见液化坏死,可有波动感,才可见有出血点。易发生在头颈和上、下肢的屈侧,一般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为颈部肿块,生长缓慢,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软,较大时刻压迫临近结构出现疼痛和局部神经受压症状。

      神经鞘瘤病理上主要有Antoni区和AntoniB区组成。Antoni区细胞紧密排列成栅状结构,呈束状交叉成漩涡结构,或洋葱皮样结构。AntoniB区细胞呈星芒状,排列疏松而零乱,细胞内和细胞间有许多空泡或水样液体,形成微囊或较大囊腔。

      CT平扫表现可为梭形或类梭形,均匀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肿块,CT增强呈均匀的轻度至明显强化,也可表现为不均匀等密度,略低密度肿块。肿瘤内常见囊变,囊变对于诊断神经鞘瘤有一定特异性,肿块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可欠清楚,或有清晰的脂肪线存在。

      MRI示肿瘤在T1WI与肌肉等信号;T2WI可以因周边黏液性间质而致高信号环,中央则因纤维组织所致低信号,或呈不均匀等、稍高信号(双相征)。70%的神经鞘瘤在MRI可显示包膜。MRI的矢状面或冠状面像可以显示神经与肿瘤的关系,有时可见神经出入征”

      鉴别诊断:

      1. 神经纤维瘤:多位于颈动脉间隙的后、内侧,将颈动脉向前或外方推移,茎突前移;当肿瘤位于椎旁间隙时,可呈“哑铃状”跨椎管内外生长,可有邻近脊椎的骨质破坏或椎间孔扩大。神经纤维瘤多见囊变,出现“靶征”概率更高,同时神经纤维瘤可观察到邻近的神经增粗。神经鞘瘤常可见包膜,神经纤维瘤相对少见。

      2. 副神经节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使颈总动脉分叉增宽。颈静脉球瘤位于颅底颈静脉孔处,可使颈静脉孔扩大,可呈浸润性骨破坏。肿瘤血供丰富,增强扫描时强化明显,密度与邻近的血管相仿。MR表现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其内可见流空的肿瘤血管,为典型的“盐-胡椒”征。

      3.涎腺肿瘤:腮腺深叶、小涎腺肿瘤主要位于茎突前间隙,腮腺深叶肿瘤与腮腺解剖分不清,而咽旁间隙的神经源性肿瘤与腮腺深叶有薄的脂肪层将二者区分开。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