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蔓状血管瘤
分享病例

长沙市中医医院 陆喜红 教授

  • 发布:
  • 陆喜红
  • 类型: 原创
  • 校对:
  • 陆喜红
  • 时间: 2024-04-26 21:32
  • 浏览:
  • 511
  • 编码: 5264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女,13岁,无明显诱因右肘关节疼痛1周

查体:右肘关节肿胀、活动受限

我是标题

1/10

病案讨论

X线:右肘关节软组织区见多个小圆形高密度影,考虑钙化灶或静脉石可能。

MRI:右肘关节皮下见团块状高低混杂信号灶,伴多发迂曲留空血管影和液液平面,边界不清,明显不均匀强化,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

术后病理:蔓状血管瘤


软组织血管瘤按其形态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约占血管瘤的1.5%。1982 年 Mulliken 等根据血管性包块病理解剖及生物学特性,将此类病变分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所致, 生物学特征分为增殖期和消退期;而血管畸形是胚胎发育阶段的“原始血管发育异常”引起几乎累及循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的复杂病变,这类病变虽然出生时即存在,但进展相当缓慢,有时到青春期或更晚才发现。

国际血管异常研究学会(ISSVA)将血管畸形具体分为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动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及混合血管畸形等。 血栓性静脉炎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与静脉血管畸形有关。 动静脉血管畸形是进行性的,并且可引 起缺血性坏死,在极少数情况下甚至产生高输出心脏衰竭。 淋巴管畸形导致局部肿胀、长期复发性丹毒和淋巴结炎。

蔓状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畸形, 又称为先天性动静脉瘘、 动静脉性血管瘤、丛状血管瘤,并非真正的肿瘤,由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常见于青年人和儿童,女性多于男性, 好发于头面部及四肢,四肢病变以下肢多见。 蔓状血管瘤在婴儿时期,一般隐匿或者低度活动性,病灶随年龄进行性扩 大,增大缓慢,也可以长期稳定。 部分患者经过数年稳定后突 然迅速加重,逐渐显示临床症状。 病理上由分化较好的血管构成,管壁增厚,管腔扩大,相互扭曲缠绕。 蔓状血管瘤镜下可见中等大小和较大的动静脉相互伴行,静脉内膜增厚连续切片方可见到动静脉吻合支。 有些区域病变的血管腔较小, 似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可发生于皮下或深部,深部血管瘤非常少见,可侵犯骨组织,表浅的血管瘤外观常见蜿蜒的血管,有明显的压缩性和波动性,有时可听到血管杂音,由于蔓状血管瘤中动静 瘘的存在造成高血流量及静脉压力升高,可致被累及的部位 或肢体血流量增加,体积增大,皮肤可因营养障碍而变薄、着色甚至破溃出血。

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特点(钙化或静脉石、血管留空、T2高信号、明显、延迟性强化)

CT 平扫软组织血管瘤呈结节状、分叶状、管状或团块状低密度病变,内可见静脉石或钙化;增强扫描后通常呈轻度不均匀强化或显著均匀强化,动态增强扫描以渐进性强化为特征,瘤内有时见特征性粗大、迂曲的血管影。肿瘤于T1WI上呈略高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呈显著高信号,与肿瘤内迂曲、扩张的血管内滞留血液和自由水增多有关。T2WI高信号瘤内存在不规则网格状、线条状、斑点状或团块状低信号间隔带,病理确诊为平滑肌纤维组织、静脉石或血栓。T1WI和T2WI上在肿瘤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均可出现点状、花边状或条带状脂肪信号影,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蔓状血管瘤,因间质成分较少而血管较粗,故病灶内可见迂曲管状或圆点状血管流空影(比其他类型血管瘤要显著),这需与血栓及静脉石相鉴别。部分血管瘤可出现出血信号。软组织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异性,临床工作中不难诊断。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