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母细胞瘤(NOS)
分享病例

荆门市中心医院 李文文

  • 发布:
  • 李文文
  • 类型: 原创
  • 校对:
  • 李文文
  • 时间: 2024-06-14 03:30
  • 浏览:
  • 500
  • 编码: 5766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患者:男,52岁。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一天。

现病史:患者一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摔倒在地,无头痛,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无抽搐及大小便失禁。至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提示右侧额叶占位。为求进一步诊治,逐至荆门市中心医院就诊,门诊以“脑肿瘤”收入院。入院以来,患者神清,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体格检査:神清,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射灵敏,颈软,左下肢肌力3级,左上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正常。


我是标题

1/10

病案讨论

颅脑MR平扫及增强示:右侧额叶中央前回浅表皮层区可见一局灶性环形等T1、稍长T2信号影,直径约3cm,边界清,其内信号不均,DWI示病灶呈环形信号,ADC图像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其内可见“栅栏、拉丝征”改变。(见下图所示)

捕获.png


影像学诊断:右侧额叶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胶质母细胞瘤可能性大,脑转移瘤待排。

手术经过:剪开硬脑膜,超声定位后用脑穿针穿刺病变组织,考虑为肿瘤。肿瘤上方被引流静脉覆盖,从额部大脑镰旁分离,切开皮层脑组织后见鱼肉状肿瘤组织。中间组织较稀软部分黄变,周边组织较韧,沿水肿带完整切除异常组织,标本送检。

病理学诊断:胶质母细胞瘤。

图片1.png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颅内恶性度与致死性最高的一类肿瘤,其具有强侵袭性、浸润性生长的特性,且复发率高,治疗及预后不理想。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通过引入分子参数,打破了完全基于显微镜诊断分类的原则 。在新版分类中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IDH-野生型(约占 90%)、IDH-突变型(约占 10%)、NOS(未确定分类)。因肿瘤具有高侵袭性,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因而术前准确诊断价值高。

      GBM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属于高级别胶质瘤,WHO Ⅳ级,约占胶质瘤的54%,约占颅内肿瘤的10.2%。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5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以额叶多见,其次为颞叶、顶叶。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累及多个脑叶,并侵犯深部结构,可跨越胼胝体侵袭对侧大脑半球。其预后极差,新诊断的患者和复发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是8-15个月和3-9个月。

      病理:GBM主要由多核巨细胞构成,肿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不规则,核异形性显著,核分裂象易见,巨细胞胞质丰富,体积巨大,可单核或多核,核形怪异,可见核内假包涵体、灶性坏死及微血管增生。瘤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entin)、S-100 均为阳性,EMA阴性,Ki-67阳性细胞数占30%~50%。

      影像学表现:常累及多个脑叶,多位于深部脑白质,额叶最常见,其次为颞叶,少数发生于基底节区,亦可见于桥脑、小脑、侧脑室等部位。肿瘤常沿白质束扩展,通过胼胝体及前、后联合侵及两侧大脑半球,典型者可呈蝴蝶状改变。肿瘤形态欠规则,边界多欠清,伴程度不一的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CT平扫肿瘤多呈高/等/低混杂密度影,肿瘤实性部分为等密度影,高密度区多为出血,坏死区呈中央低密度影。MRI上肿瘤信号较为复杂,信号不均匀,肿瘤实质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不清,但在肿瘤增殖旺盛区T1WI可呈高信号而T2WI呈低信号。 肿瘤内囊变坏死常见,可伴出血,可跨中线生长,水肿和占位效应较显著,典型者可见“栅栏”征。 肿瘤周围水肿带以脑白质区为著,呈长T1长T2信号,可见爪形,指状或火焰样改变。DTI可较清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和结构,可用于评价肿瘤对脑白质的浸润情况及累及范围。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及脑灌注成像(PWI/ASL)有助于GBM的鉴别诊断及判断肿瘤的复发或术后瘢痕等。

      鉴别诊断:1. 脑转移瘤:常见于老年人,典型表现为病灶小,瘤周水肿显著。若有其它部位的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更有助于其诊断,但实际工作中与胶质瘤鉴别困难。2. 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发病年龄较年轻,多见于幕上,以囊性为主,典型者呈囊实性“厚唇征”。3. 脑脓肿:典型脑脓肿内部脓腔于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厚薄均匀环形强化,强化范围大于扩散受限范围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