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嫌色细胞癌
分享病例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宇军教授

  • 发布:
  • 王宇军
  • 类型: 原创
  • 浏览:
  • 1977
  • 编码: 6233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男性,56岁,腹部不适一月余。


我是标题

1/10

病案讨论

CT表现:

左肾下极可见类圆形等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病灶直径约25mm。考虑左肾癌可能。

病理诊断

“左肾肿瘤切除标本”恶性肾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嫌色细胞癌嗜酸亚型可能性大,  建议专科医院分子检测进一步分型。

肿瘤大小3x2.7x2.5cm;

镜示 :肿瘤细胞呈巢状、管状排列,细胞有轻-中度异型,可见核固缩、凋亡,肿瘤紧贴  外膜。手术切缘阴性。

免疫组化:P53(<5%+) 、Ki-67(<5%+) CK7(部分+)、CK20(-) 、CK34βE12(-) 、E- cad(+) 、EMA(+) 、CD10(-) 、CAIX(-) 、PAX-8(+) 、P504S(-) 、CD117(+) 、Vim(-) 、TFE3(-) 、CD34(血管+)、CK18(+) 、D2-40 (淋巴管+)、RCC(-)。


肾嫌色细胞癌


      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CCRC)是肾细胞癌亚型中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肾癌的5%~10% 。CCRC由肾脏皮质集合管的闰细胞分化而来,属于低度恶性肾细胞癌。CCRC预后良好,其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肾脏其他亚型肾癌,死亡率不及10%。

      CCRC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多数于体检时偶然发现,局部腰痛为其主要临床症状,部分可见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极少出现典型的“肾癌三联征”,即血尿、腰痛及腹部包块。

      病理表现:肿瘤呈巢团状排列,瘤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细胞膜清晰,部分细胞胞浆透明。免疫组化:CD10弱(+),CK(+),Vimentin(-),Ki-67呈低表达。

      影像学表现:CCRC通常单发,少见多发。CT表现为肾实质内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浅分叶肿块,通常密度均匀,以等密度为主,坏死、囊变相对少见;较大肿瘤(肿瘤直径大于3cm)易出现特征性“中央星状瘢痕”,部分瘢痕可见钙化。MRI常表现为等/稍长T1、等/稍短T2信号肿块,并可见T2WI低信号的假包膜;部分病灶呈混杂信号,中央星状瘢痕于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各期均低于肾皮质强化程度,“慢进慢出”型强化方式相对多见,中央瘢痕呈延迟强化。

      鉴别诊断:

      1. 肾透明细胞癌:肾脏最常见的肿瘤,主体位于肾皮质,生长快、血供丰富,较小时密度常不均匀,坏死囊变多见,T2WI呈高信号,信号明显高于CCRC,皮质期强化明显,高于肾皮质,实质期迅速下降,呈典型的速升速降型

      2. 肾嗜酸细胞腺瘤:多位于皮质区,体积较CCRC偏小,周围组织无受累征象,出血、坏死及囊变较CCRC多见,但两者又有许多重叠征象,如边界清楚、均质性、星状瘢痕及相对肾皮质乏血供等特点,容易混淆。

      3. 肾乳头状细胞癌:多位于肾皮质,出血、坏死多见;与CCRC相比,T2WI信号通常更低。增强扫描时呈轻度强化,强化程度较CCRC低,而排泄期强化更为明显,其强化呈现缓慢而持久的特点。

      4. 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见于女性,通常位于肾脏轮廓外,并与肾脏界面呈“劈裂征”为其较特异性表现。肿瘤一般无包膜,钙化罕见,坏死、出血及疤痕少见,有时在MRI化学位移成像可发现其内少量脂肪成分。肿瘤强化较CCRC明显,病灶内可见点条状血管影。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