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48岁,头痛。
病案讨论
影像表现:右侧外侧裂区及右侧桥小脑角区见团片状长T1、T2信号占位,DWI呈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EC)
颅内EC是先天性缓慢生长的良性病变,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90%的病变位于脑外硬膜下,好发部位桥小脑角区、基底池、鞍旁区和脑室内,其中发生在桥小脑角区占50%以上,仅有少数位于脑实质内或硬膜外。
EC的发生为胚胎早期神经沟封闭时,神经与皮肤外胚层不完全分离,以致从神经沟内残留外胚层细胞发展而来。组织学上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外表光滑或呈分叶状、菜花状,有包膜,通常呈囊性,亦可为囊实性,肿瘤内容物主要是角化蛋白、脂肪酸、胆固醇结晶及坏死细胞碎屑。
临床表现:可发生任何年龄,发病高峰约40岁左右,无明显性别差异。由于肿瘤生长缓慢、质地柔软且富有粘性,其占位效应轻或无,临床通常无症状;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头痛、呕吐、癫痫及视力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但肿瘤发生破裂后,其内容物进入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造成急、慢性化学性脑膜炎,可阻塞导水管引起脑积水。据文献报道,即使肿瘤生长在脑脊液通路上,却很少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推测原因可能与肿瘤包膜及瘤体对脑脊液具有通透性有关。
影像表现:典型的表皮样囊肿表现为脑外脑池肿块,具有“塑形”、“钻缝”生长特征;T1WI通常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少数肿瘤MRI表现不典型,T1WI、T2WI均呈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这主要与肿瘤内容物中角化物及蛋白成分的构成比例不同有关;有学者认为在T2-FLAIR序列上EC表现为絮状或混杂信号呈“污垢状”,具有一定特征性。在DWI序列上,弥散受限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其原因是肿瘤内的鳞状细胞呈层状排列及内容物中蛋白浓度增高,使水分子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而限制了弥散运动,也有文献认为不仅有水分子弥散受限的作用,也有T2WI穿透效应存在的因素。增强扫描肿瘤通常不强化,当合并感染时可见囊壁环形强化。
【诊断要点】
1.病灶沿脑外脑池“塑形”、“钻缝生长”极具特征。
2.典型EC通常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FLAIR表现为絮状混杂信号呈“污垢状”,DWI序列呈高信号,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后病变无明显强化,合并感染时可见囊壁环形强化。
3.如果病灶T1WI呈高信号,即称为“白色表皮样囊肿”。
讨论部分内容来自中国医学影像联盟系列丛书之《神经影像征象解析》肿瘤篇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 司东雷
内蒙古五原县人民医院 刘娜
表皮样囊肿
品牌内容供应商入驻,共建优质课程库,图文、音视频、直播,面授,满足各类课程需求, 完美呈现优质课程内容。
想学什么课程,让我们来帮你量身定制的实现!帮内容寻找精准流量,帮流量匹配优质内容。
行业领袖亲授,业内大咖在线授课答疑,为您带来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与难得的提高机会。
排课、预约、支付、订单、发票,全流程线上管理,快速提升运营效率;数据化精准营销,满足各渠道业务管理需求。
线上跨越时空与线下对面交流优势完美结合,拓宽线上线下渠道,轻松解决招生难题,O2O打通了线上线下的客户体验环节,为您带来无限可能。
零门槛搭建在线网校,灵活部署,分分钟即可上线运营。配套H5、桌面端多平台自由选择,助您快速打造专属私有品牌的融合在线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