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黏液表皮样癌
分享病例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朱芳梅 教授

  • 发布:
  • 朱芳梅
  • 类型: 原创
  • 浏览:
  • 922
  • 编码: 6290
  • 是否确诊: 诊断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患者:女,41岁。

主诉:发现左侧腮腺区肿物1年伴疼痛2个月余。

现病史:1年余前患者发现左侧腮腺区肿物存在,偶有左侧肿物表面异样感,否认左腮腺区肿物疼痛,否认近期迅速增大,否认消长史,否认面部麻木,否认面神经功能障碍,曾于外院行B超和增强MRI检查,检查结果提示混合瘤可能,建议住院手术治疗。

我是标题

1/10

病案讨论

影像描述:左侧腮腺浅叶团块状异常信号,形态不规则,边界部分模糊,包膜不完整,T1WI呈等肌肉信号,压脂T1WI稍高信号,T2WI主体呈稍低信号(内有小囊变影),DWI呈稍高信号,ADC值约为1.1,大小约19×15×25mm,增强后病灶呈渐进性明显强化,TIC曲线呈III型(平台型)。

`3$~~X5LOS8}X91KK@E(]4N.png


影像诊断:左侧腮腺混合瘤可能大。

手术记录:左腮腺浅叶前部可触及约2*2*1.5cm大小肿块,触诊质硬,表面不平整,边界不清,活动度较差。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及腮腺筋膜,见肿物位于腮腺浅叶前部,电刀分离止血,暴露肿物。向肿物方向轻柔剥离邻近组织及腮腺腺体组织,可见肿物位于腮腺浅叶与咬肌之间,仔细解剖分离面神经,予以妥善保护。继续分离,可见腮腺区血供丰富,沿肿物周围外0.5cm于正常组织内完整切除肿物及部分腺体组织。

病理结果:“左腮腺”肿块,首先考虑黏液表皮样癌

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

      腮腺肿瘤种类繁多,在最新的WHO第5版分类中分为43个病理亚型,腮腺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包括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和神经鞘瘤,恶性肿瘤主要包括恶性上皮肿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恶性多形性腺瘤和鳞癌)以及淋巴瘤,影像在鉴别每一种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文献报道以下征象能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1.形状是肿瘤在影像学上呈现的最基本特征之一,良性肿瘤多表现为类圆形,恶性上皮肿瘤和淋巴瘤多表现为非类圆形;边界清楚多见于良性肿瘤和淋巴瘤,而恶性肿瘤则多表现为边界不清

      2.包膜是能体现腮腺良恶性肿瘤特点的指标之一,腮腺良性肿瘤中,大多数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信号,而在恶性上皮肿瘤和淋巴瘤中相对少见

      3.ADC值:腮腺良性肿瘤最高,恶性上皮肿瘤次之,淋巴瘤最低。但腺淋巴瘤比较特殊,其ADC值比较低,与腮 腺恶性肿瘤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

      4.计算廓清率和达峰时间,将TIC分为 4 种类型:Ⅰ型(持续型),达峰时间≥58 s;Ⅱ型(廓清型),达峰时间<58 s,廓清率≥22.6%;Ⅲ型(平台型),达峰时间<58 s,廓清率<22.6%;Ⅳ型,无增强。良性肿瘤多为Ⅰ型和Ⅱ型,恶性上皮肿瘤多为Ⅲ型,淋巴瘤均为Ⅲ型。

1723951804936.png

      本例中,肿块包膜不完整,形状非类圆形,边界不清,ADC约为1.1,TIC呈III型,提示恶性可能。

                   腮腺黏液表皮样癌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MEC)

      MEC于中青年女性多发(本例为41岁女性),男女比例为0.67∶1。文献报道在各类腮腺恶性肿瘤中,动脉期强化程度较其他肿瘤高,动静脉期强化幅度最明显(本例TIC呈III型)。病理上肿瘤含有丰富的黏液细胞,黏液细胞构成腺腔及囊样腺腔,病灶中心或边缘部分常见不同形态的囊腔形成(本例T2内小囊变影),肿瘤呈囊实性表现。病理上高分化MEC病灶内可见大量黏液分泌形成的囊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加,病灶内实性成分增多、黏液含量逐渐减少。故腮腺内一边缘不光整或边界不清病灶,内或边缘见小囊状或片状囊腔,增强扫描后呈持续明显强化,高度提示腮腺MEC的诊断,同时应警惕淋巴结转移的可能。要与腮腺多形性腺瘤以及腺样囊性癌、腮腺炎症鉴别。


NKPJO@VSF5QK~(@V32Z{M52.png

左侧腮腺一例粘液表皮样癌,形态不规则,T2表现不清、内小囊变影,信号不均匀(图5),未见低信号包膜,ADC为1.33,TIC类型为III型。

解析来自--《基于MRI多参数成像的决策树模型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2024.

                《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CT和MRI表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