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平滑肌瘤
分享病例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卢粉

  • 发布:
  • 杨卢粉
  • 类型: 原创
  • 校对:
  • 李文文
  • 时间: 2024-08-18 23:06
  • 浏览:
  • 1566
  • 编码: 6302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患者:男,43岁。

主 诉: 发现阴囊右侧包块2年余。

现病史: 2年余前无意中发现阴囊右侧包块,无红肿热痛,未在意,近期发现包块较前稍增大,为求进一步诊治,到我院门诊就诊,查彩超示:右侧睾丸下方实性包块,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门诊“睾丸肿物”收住我科,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无肝炎、结核、疟疾,预防接种史不详,无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献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我是标题

1/10

病案讨论

MR:右份阴囊可见一团块状异常信号,TIWI呈等信号,T2WI呈等低信边界清,其内信号欠均匀,大小约67mmx55mmx5lmm,右侧睾丸受推移。

CT:右侧阴囊增大,内可见大小约67mm×66mm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46HU,与阴囊壁关系密切,增强扫描不均匀轻度强化,右侧睾丸受压。

病理结果:右侧阴囊平滑肌瘤。

0212ff55e18181d6578372d5b449b97.jpg

       阴囊平滑肌瘤临床十分罕见,Forster于1858年首次报道该病。我国自1979年廉锡纯首次报道该病以来,至今约25例,世界范围报道的病例不超过70例。

     阴囊平滑肌瘤来源于阴囊肉膜,与睾丸、附睾及精索无关。多见于40~60岁的中青年。常为单发、实性、质硬肿块,偶见单侧或双侧多发。最小者似米粒大小,最大者可达16.0cm,平均直径约6.4cm,包膜完好,边界较清楚。阴囊内生长多见,少数为外生性生长,其中部分病例肿块表面有溃疡性病变。肿块生长缓慢,患者几乎无不适症状,从发现到手术切除平均为7~8年。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肿物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一般密度均匀,与睾丸密度相近,与阴囊壁分界不清。增强肿块呈渐进性均匀强化,与睾丸、附睾、精索分界清晰,无外侵及转移表现。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相对于睾丸组织其增强降低。

鉴别诊断:

1.精原细胞瘤:精原细胞瘤是一种较为少见,好发于中青年男性的肿瘤,高发年龄为31~40岁。大多数患者初始症状为阴囊单发无痛质硬肿块,约10%的患者可伴有疼痛,部分还可表现出睾丸水肿。影像表现:MR: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均匀低信号,肿瘤间质为分隔样的纤维组织,其内含有微小血管及淋巴细胞,增强扫描分隔强化程度高于肿瘤实质;且精原细胞瘤细胞成分单一,排列紧密,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睾丸实质,致细胞外水分子扩散受限明显。

0147020db3fdcc1af5df801ded9194b.jpg

2.腺瘤样瘤:腺瘤样瘤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间皮细胞良性肿瘤,多见于 20~40 岁人群,好发于生殖系统,可见于前列腺、附睾、睾丸等部位,女性患者可见于卵巢、输卵管及子宫。常见于VHL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视网膜和CNS血管母细胞瘤,内耳淋巴囊肿瘤,肾、胰腺囊肿和肿瘤。影像表现:类圆形、边界清晰、大小不一;T1WI等信号,T2WI相对睾丸实质呈低信号,增强后肿块多呈持续明显强化,少数亦可表现为轻中度强化。

a9e2cbb3abf04cfe51a22d53620b0c6.jpg


3.纤维假瘤:在睾丸周围较常见,发病率仅次于睾丸旁脂肪瘤及类腺瘤。本病并非真性肿瘤,而是阴囊鞘膜的纤维组织增生。体积可较大且含多个病灶,近半数可合并睾丸鞘膜积液,30% 以上患者有睾丸附睾炎病史。病理可见致密纤维组织,并夹杂纤维母细胞及炎症细胞。MRI 表现T1 加权像及 T2 加权像均显示低信号,因而有助于诊断,造影后可出现持续增强。

image.png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