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纵隔占位性病变分享
分享病例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何浩齐 张天宇

  • 发布:
  • 何浩齐
  • 类型: 原创
  • 浏览:
  • 673
  • 编码: 6477
  • 是否确诊: 诊断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患者:男,36岁。

病情摘要:咳嗽发热1周;咳嗽发热1周;患者平素健康。

临床诊断:呼吸道感染,咳嗽。

实验室检查:

image.png


我是标题

1/10

病案讨论:

影像表现: 中纵隔见结节样高密度影,最大截面大小约为5.9cm×4.5cm,平扫CT值约为50HU,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约为99HU,静脉期CT值约为95HU,动脉期强化不均,内可见小血管影。

印象诊断:纵隔占位,考虑恶性可能性大,淋巴瘤不除外。

后续随访:

患者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 在“XX市胸科医院” 入院后行PETCT,检查报告:检查结果:右侧中纵隔软组织肿块,FDG代谢增高,首先考虑胸腺瘤可能,Castleman病待排,建议病理学明确。而后又行胸部MRI检查,检查报告:中纵隔见类圆形肿块影,大小约58×43mm,T1WI低信号,T2WI/T2WI压脂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与邻近结构边界清楚,两侧胸膜未见结节。两侧肺门无肿大淋巴结,纵隔无肿大淋巴结,两侧锁骨区无肿大淋巴结,心膈角无肿大淋巴结。两肺野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两侧无明显胸腔积液。心包无明显积液。检查结果中纵隔占位性病灶,考虑Castleman病可能。

病理结果:恶性胸腺瘤。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胸腺上皮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多位于前上纵隔,30%~50%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良性者生长缓慢,CT平扫多为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增强扫描呈轻中度较均匀强化。恶性者具有侵袭性,体积较大,边界不清,坏死、囊变多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可侵犯临近组织及发生远处转移。(胸腺上皮性肿瘤是指来源于胸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0.2%~1.5%,是前纵隔最常见原发性肿瘤,包括胸腺瘤,胸腺癌和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异位胸腺瘤可发生在颈部、中纵隔、后纵隔、肺和胸膜,少数文献报道了巨大胸腔内肿瘤,但仅占全部胸腺瘤的4%。)

        胸腺瘤按病理可分为三期:Ⅰ期:肿瘤包膜完整,Ⅱ期:肿瘤侵犯包膜Ⅱa及肿瘤侵犯周围脂肪Ⅱb,Ⅲ期:侵犯临近器官如心脏、大血管或肺;Ⅳ期:胸膜及心包播散Ⅳa和淋巴或血行转移Ⅳb。 

       胸腺瘤的WHO分类:A型、AB型、B1型、B2型、B3型、胸腺癌、胸腺神经内分泌癌。

       A型胸腺瘤:边缘清晰,贴近纵隔面可出现类似铸型生长,病变内可见分隔,密度均匀,少数可发生囊变,包膜钙化常见,但实质内钙化罕见,体积常较其他类型胸腺瘤小(体积巨大的胸腺瘤基本可除外A型)。

A.jpg

   (病例1 女,40岁,A型胸腺瘤伴分隔。)

AB型胸腺瘤:边缘清晰,与心包之间见清晰脂肪间隙,边缘分叶较A型常见,实质内常出现钙化,胸腺瘤各型中纤维分隔最常见,不伴有胸膜种植结节及胸腔积液。


AB.jpg

     (病例 2 男,50岁。AB型胸腺瘤有分隔、浅分叶、实质内钙化。)

B1型胸腺瘤:影像缺乏特征性,分叶、缺乏明显分隔、可伴钙化、无胸腔积液及胸膜结节。


B1.jpg

      (病例3 男,80岁。B1型胸腺瘤:边缘分叶、钙化、缺乏分隔伴少量胸腔积液 )

B2型胸腺瘤:CT表现肿块分叶、分隔不明显,易出现纵隔胸膜蔓延及胸膜转移。


B2.jpg

  (病例4,女,59岁。B2型胸腺瘤:钙化、大范围囊变、胸腔积液,无胸膜结节)


B3型胸腺瘤:病变内几乎不见分隔,易出现纵膈胸膜蔓延及胸膜转移,可见心包内侵犯。  


B3.jpg    (病例5    男,45岁.B3型胸腺瘤:侵犯心包及胸膜转移)

胸腺癌:形态常不规则,边缘模糊,常伴有微钙化、泥沙样钙化,纵膈内血管侵犯常见,易出现纵膈淋巴或远处转移,出现神经受累,如膈神经麻痹(表现为同侧膈肌显著升高)常侵犯心包,胸腔积液常见。

胸腺癌.jpg

                                                                                        (病例6   胸腺癌)

 鉴别诊断:

原发性纵隔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为结节硬化型,即使在融合型淋巴瘤的情况下,高分辨率CT仍可能分辨出融合的结节肿块;除前纵隔肿块外,多数患者颈部及纵隔其他区域伴有肿大淋巴结,可能有肺部浸润和心包种植,少数完全局限于胸腺的淋巴瘤,从影像学上无法区分腺体。  

淋巴瘤.png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即巨淋巴结增生症,或叫血管滤泡淋巴组织增生,1954年由Castleman等首次报道而得名,本病较少见,以淋巴组织良性增生为特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发病高峰为单中心型30~40 岁 ,多中心型40~55岁 。无明显性别优势 。最常见发生部位为纵膈 占70% ,颈部10%,此外还可见于腹腔 、腹膜后 、盆腔 等处 。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贫血、血沉加快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CT表现孤立性软组织肿块,大小不等,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CT值与邻近大血管相近;部分病灶周围有增粗的血管。少数可见肿块内的钙化 、坏死或纤维化等。

KSM.png

KSM1.png

        (患者   女  66岁,Caslteman病)

备注:部分病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