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肉瘤
分享病例

荆门市中心医院 李文文

  • 发布:
  • 李文文
  • 类型: 原创
  • 浏览:
  • 1119
  • 编码: 6550
  • 是否确诊: 诊断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女,68岁。主诉:绝经15年,阴道出血1周。妇科检查:宫颈口可见腐肉样组织脱出,无明显压痛。

我是标题

1/10

病案讨论

子宫附件MR平扫及增强示:子宫体积增大,宫腔内可见混杂信号团块影填充,T1WI以等信号、T2WI以等、高信号为主,其内可见多发囊变,病灶于DWI呈高信号,ADC图像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持续强化,病灶延及至宫颈,子宫结合带显示较完整。双侧髂血管旁可见多枚肿大淋巴结影。

影像学诊断:子宫腔占位,考虑为恶性肿瘤性病变。

肿瘤标记物:人附睾分泌蛋白:269.80 pmol/L(参考范围:34.72~92.35 pmol/L),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31.96 ng/ml(参考范围:0~16.3 ng/ml),糖类抗原CA-125:51.39 U/ml(参考范围:0~35U/ml )。

入院行B超监视下清宫术:B超监视下探针探入宫腔,宫腔深约14cm,吸头吸刮宫腔,刮出大量宫内容物,呈腐肉状,伴恶臭味。

病理诊断:子宫癌肉瘤。

图片1.png


      子宫癌肉瘤(Uterine carcinosarcoma,UCS)又称恶性苗勒管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Mullerian tumor,MMMT),是一种女性生殖道上皮和间质混合性肿瘤,由高级别肉瘤和癌性成分组成,占所有子宫肿瘤的比例不到5%,发病率为2/100000。常发生在绝经后妇女,高发年龄为60~70岁。约30~40%的患者在确诊时出现转移,最常转移至淋巴结和肺。预后较差,复发率高,5年总生存率为33%~39%,即使在早期(疾病局限于子宫),复发率也超过50%。

      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疼痛和子宫迅速增大。肿瘤标记物CA125可升高,与肿瘤的严重程度、宫外转移和复发相关。

      大体标本:肿瘤切面呈灰白色,质软,呈鱼肉状,可伴出血、坏死和囊变,常伴肌壁浸润;如果软骨及骨是肿瘤的主要成分,肿瘤可能质地坚硬。组织学特征:上皮和间叶成分紧密混合,但分界明确。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特异性不高,相对其他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其范围通常较大具体表现为子宫腔扩张,其内可见不均质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病灶可侵犯子宫肌层,同时可伴盆腔内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MR表现:宫腔增大,肌层常受压变薄;宫腔内可见较大肿块,易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边界不清,T1WIT2WI为混杂高低信号影,合并出血可呈T1WI高信号;DWI/ADC显示病灶扩散受限,类似于子宫内膜癌。增强扫描显示肉瘤区早期可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强化,与子宫肌层的强化程度相似;低强化区域为上皮区。肿瘤易侵犯肌层和宫颈,可向宫颈脱出。

      鉴别诊断

      1. 子宫内膜癌:肿瘤于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上信号稍高于肌层、稍低于正常子宫内膜;DWI呈高信号、ADC值明显减低;增强扫描多呈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并可出现肌层浸润

      2.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起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多位于宫腔内,可侵犯肌层实性或囊实性,可见壁结节,可伴坏死囊变;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增强后强化程度等同或稍低于子宫肌层。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常表现为实性肿块,坏死囊变少见,易与UCS鉴别;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UCS形态相似,强化程度前者高于后者,可能与其含丰富血供间质成份有关,“羽毛状强化”是特征性表现。

      3. 子宫腺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上皮-间质双相肿瘤,由良性腺上皮和恶性间叶成分组成。表现为宫腔内肿块,可伴出血坏死,T2WI图像上肿块内常见多分隔的囊性区域,呈网格状DWI/ADC可见轻度扩散受限;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肌层相仿,并可伴肌层侵犯。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