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误诊为胶母的放射性脑坏死
分享病例

长沙市中医医院 陆喜红

  • 发布:
  • 陆喜红
  • 类型: 原创
  • 浏览:
  • 2322
  • 编码: 6703
  • 是否确诊: 几乎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男,65岁

主诉:头疼、头晕3月余

既往史:5年前行鼻咽癌放、化疗后,病情稳定,无复发。

我是标题

1/10

病案讨论

颅脑MR平扫及增强示:右侧颞叶、基底节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边缘见花环状强化、内部无强化。

PWI: 右侧颞叶病灶区灌注明显减低。

影像学诊断右侧颞叶、基底节异常信号灶,结合病史考虑鼻咽癌放疗后放射脑坏死。

临床诊断: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坏死


        放射性脑坏死是指脑组织受到放射线照射后,导致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多见于脑肿瘤及近颅底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是放射性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发病机制

        ·直接损伤

        ·脑血管继发损伤

        ·免疫损伤机制

       根据出现时间分为急性型、早迟发反应型、晚迟发反应型。

      1.急性型:急性型放射性脑损伤常为急性放射综合征(acute radiation syndrome,ARS)中多器官损伤的一部分。症状常发生于放疗过程中或照射后数天至1个月,多数在照射初期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迅速进展至意识 障碍、定向障碍、共济失调,部分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2.早迟发反应型:该型常发生于照射后1~6个月,表现为嗜睡、恶心、呕吐、易怒、记忆力减退等,也可表现为一过性的疲劳感或局部神经系统症状的恶化,可见嗜睡综合征、脑干脑炎、肿瘤假性进展等临床亚型。 

      3.晚迟发反应型:该型出现于照射结束6个月后。是放射性脑损伤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又称晚发性放射性脑损伤。

      影像表现

   1、无病灶期:影像学上无可见病灶,但有临床症状。

   2、水肿期:脑白质水肿,呈“指状”分布

   3、坏死期:脑组织病灶局部坏死,伴出血或渗血,增强扫描见强化,形态多样,斑点状、斑片状、花环样、皂泡样、瑞士奶酪样,类似胶质瘤。

   4、囊变期:边界清晰的囊性灶,接近脑脊液,无明显强化,或囊壁强化。有或无占位效应。

   5、PWI:放射性坏死为广泛血管损伤和组织缺氧表现为低灌注,而肿瘤复发伴新生血管形成表现为高灌注,这是PWI鉴别两者关键点。

     上排放射性坏死 

     image.png

     下排胶母复发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主要与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放疗后脑转移作鉴别。

1. 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多发生在鼻咽局部、颅底或海绵窦区域,局部可见软组织肿物,当侵犯脑实质后则会造成脑实质水肿,可出现病灶邻近的骨质破坏。

2. 放疗后脑转移极为罕见,转移瘤通常散在、多发,分布不以照射区位中心,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亦可局限于白质内,瘤周水肿明显,增强呈环形或结节状强化。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