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血管瘤
分享病例

长沙市中医医院 陆喜红

  • 现价:
  • ¥5.00 /50
  • 原价: ¥50.00
  • 浏览:
  • 546
  • 编码: 6969
  • 是否确诊: 诊断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基本信息

患者:女,57岁。

简要病史

病史:头晕2天入院,既往体健。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影像表现

CT平扫+增强:前纵隔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晰,内部无钙化和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后,轻度、渐进性强化,病灶内见条状明显强化的小血管影;考虑偏良性病变。

病理结果(前纵隔)血管瘤


病例讨论

     血管瘤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为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增生所致, 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良性脉管源性肿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多发,少量为毛细血管瘤。镜下肿瘤由大量内衬单层内皮细胞的扩张血管组成,管腔间由纤维组织分隔,可见血栓及钙化。前纵隔海绵状血管瘤少见,发生率小于所有纵隔肿块的 0.5%,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见发病, 多见于 40 岁以下,无性别差异。

       血管瘤在组织结构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等,且以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多见。血管瘤虽然常见,但发生于前纵隔者却颇为罕见,国内文献报道约占纵隔肿瘤的 2.1%,多见于个案报道。相关文献报道纵隔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以中老年为主该组报道均为中老年患者,且发生在纵隔以前纵隔为主(约70%),后纵隔次之(约20%),中纵隔极其罕见,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同。

       前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包括:①发生于前纵隔的圆形、类圆形、不规则肿块影,边界清晰,与邻近结构分界清晰;②CT上呈稍低密度影,内见小结节状、小片状、针尖状的钙化灶,钙化灶、静脉石影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③增强后大多数肿块可显示肿块的范围及供血情况,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点片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步向内填充,呈渐进性强化等典型特征,少数可呈轻度欠均匀强化或不强化。当肿块边缘出现血管样强化可提示海绵状血管瘤。本例动脉期示病灶见条状明显强化的血管影,具有一定提示意义

         血管瘤缺乏典型影像学特点,需与畸胎瘤、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进行鉴别诊断:①畸胎瘤多呈混杂密度影,内有脂肪、毛发、钙化灶及水样密度;②胸腺瘤呈结节状、团块状影,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较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③胸内甲状腺肿位于前上纵隔,可见其上端与颈部甲状腺相连;④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伴坏死囊变,点片状钙化,形态常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强化显著。

   参考文献:

[1]程刘兵,何永胜,刘志,杨宏楷,许敏.前纵隔海绵状血管瘤二例[J].放射学实践,2020,35(1):121-122.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