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脱髓鞘病变——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胶质细胞病
分享病例

伊犁州友谊医院 陈菲菲教授

  • 现价:
  • ¥5.00 /50
  • 原价: ¥50.00
  • 校对:
  • 杨卢粉
  • 时间: 2024-12-02 17:53
  • 浏览:
  • 1496
  • 编码: 6986
  • 是否确诊: 诊断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基本信息

患者:男,36岁,四肢麻木,不自主抖动1月余。

简要病史

现病史:患者及家属共诉入院前57天前(2024年4月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症状,最高39℃,伴有少许咳嗽、咳痰,就诊于某院门诊,诊断支原体肺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8天后发热症状缓解,但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仍高,故自行继续口服药物及针灸理疗治疗半个月,期间出现排尿困难,尿细、尿等待,口服坦索罗辛胶囊自觉症状稍好转。于5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臀部及会阴部麻木伴勃起障碍,随后渐进性出现四肢麻木、抖动症状,患者未在意,未行正规诊治,今日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治,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医师以“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收住我科;病程中否认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黑蒙、抽搐等;入我科时,神志清,精神欠佳,食欲欠佳,睡眠正常,大便正常,排尿困难,2月内体重减轻7公斤。

个人史:有吸烟、饮酒病史,已戒10余年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方向活动不受限,无眼震。颅神经(-),四肢肌力IV级+,肌张力稍高,双侧病理征阳性。鞍区的浅感觉减退,四肢反射活跃,提睾反射消失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

腰穿测压+脑脊液化验:测压:130mmH2O,脑脊液清亮,白细胞数轻度增高(54×106/l),蛋白增高(1g/l),淋巴细胞为主(淋巴0.98,中性0.02),隐球菌荚膜实验阴性。

外送脑脊液+血脱髓鞘抗体四项(24-6-6GF):

脑脊液:GFAP阳性  1:32,AQP4/MBP/MOG阴性(-)

外周血:GFAP阳性 1:100,AQP4/MBP/MOG阴性(-)

OB 4型条带,脑脊液IgG指数 1.03

临床诊断: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

予以激素治疗,四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改善。

查体:神志清,颅神经(-),心肺腹阴性,四肢肌力V级,四肢反射正常。

复查脑脊液:GFAP阳性  1:3.2,AQP4/MBP/MOG阴性(-)

       外周血:GFAP阴性,AQP4/MBP/MOG阴性(-)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影像表现

MR所见:颈2-7椎体节段脊髓略增粗,脊髓背侧见纵向长节段条片状稍长T2信号影(图1),颈5~6椎间盘水平脊髓中部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直径约3.5mm。胸段脊髓形态可,无明显增粗或变细。脊髓末端软脊膜下见条状压脂像高信号影。增强后颈2-胸1椎体节段脊髓内见斑点状、斑片状强化灶,颈胸腰段脊髓软脊膜线状强化(图2)。头颅MR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基线颈椎MR平扫(图1)

对比 第一次颈椎.jpg

基线颈、胸、腰椎MR增强(图2)

CTL拼图.jpg


MR诊断意见:颈胸腰椎异常信号伴强化, 考虑脱髓鞘病变?请结合临床。

复查颈椎MR:颈2至胸1椎体节段脊髓内稍长T2信号影范围缩小,增强后强化范围缩小。


激素治疗4月后颈椎MR平扫

对比 第二次颈椎.jpg

基线时颈椎MR平扫

对比 第一次颈椎.jpg

颈椎治疗前、后MR增强与T2fs对照

三月后复查颈椎.jpg

激素治疗后头颅MR增强:双侧侧脑室周围放射状线样强化(见下图),基线MR未行头颅MR增强检查。

治疗后头颅MR增强_副本Sag.jpg



病例讨论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星形胶质细胞病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以脑膜、脑、脊髓和视神经等受累为主要表现,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敏感;

约近40%的患者有前驱感染症状,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

约25%的患者可伴发肿瘤,以卵巢畸胎瘤最常见,肿瘤可在神经系统症状起病时存在或在之后(多在2年内)被发现。

临床特征:

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4~50岁,女性稍多于男性;

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脑炎、脑膜脑炎、脊髓炎和视神经炎,头痛、发热、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多见;

实验室检查:

血清和脑脊液中存在GFAP抗体,尤其脑脊液GFAP抗体被认为是确诊关键

部分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也可同时合并其他自身抗体,包括常见的NMDA-R-IgG、AQP4-IgG、MOG-IgG、LGI-1-IgG等。

影像表现:

病灶常沿中线结构两侧分布,尤其是室旁;

一般呈T1WI低信号、T2WI/T2-FLAIR高信号,无明显占位效应,无弥散受限;

1/2-2/3患者可见强化病灶,治疗后病灶可消失;

目前较为认可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垂直于侧脑室的放射状线样血管周围强化,偶可见小脑类似的从第四脑室周围发出的放射状线样强化;也可见软脑膜强化、点状强化、“蜿蜒样”(蛇形)强化和室管膜强化;

脊髓常累及胸髓,长节段受累(≥3个椎体节段)病灶,边界不清,增强呈点状或斑片状强化,可见中央管及软脊膜线样强化。

治疗与预后:

对类固醇激素敏感


【本例诊断要点】

亚急性起病,有前驱感染病史;

脑脊液及血清GFAP抗体阳性,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激素治疗后GFAP抗体转阴或基本消失;

具有脑实质内垂直于侧脑室的放射状线样血管周围强化

脊髓长节段受累,以颈髓受累为主,增强后斑点、斑片状强化,伴软脊膜广泛线样强化,激素治疗后MR复查颈髓病变范围缩小。


参考文献:王宇军,白玉贞,徐守军. 神经影像征象解析(非肿瘤篇)[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290-292.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