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层癫痫套之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
分享病例

山东枣庄市中医医院 梁鸣

  • 现价:
  • ¥5.00 /50
  • 原价: ¥50.00
  • 校对:
  • 杨卢粉
  • 时间: 2024-12-04 21:55
  • 浏览:
  • 2922
  • 编码: 7003
  • 是否确诊: 诊断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基本信息

患者:男,12岁。

简要病史

病史:体育活动时出现头痛伴肢体抽搐,无发热。既往有发作性肢体抖动4个月。

辅助检查:血、脑脊液检查无异常。

病理:(右侧前颞叶)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结合基因检测结果,考虑为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WHO1

基因检测:CTNNA3/FGFR2基因融合;IDH1基因和IDH2基因野生型;1p/19q染色体未见缺失;TERT基因启动子未突变;MGMT基因启动子未甲基化;BRAF基因外显子15未突变;未检测到KIAA1549/BRAF融合基因。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影像表现

MR表现:右侧颞叶近皮层见斑片状钙化灶,边界清,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边缘见小囊,弥散不受限,增强弱强化。


病例讨论

     癫痫发作:不同病因引起,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导致,由不同症状体征组成发作性、短暂性,通常也是刻板性的临床现象;反复癫痫发作的慢性脑部疾病,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是根本原因,脑内异常神经网络形成是关键。2003年Luyken 等提出了长期癫痫相关脑肿瘤(Long-termepilepsyassociated tumor,LEAT)的概念,根据定义,“长期”指耐药性癫痫病史达2年及以上。一类特殊的脑肿瘤,即LEAT,一般生长缓慢,临床病史较长,以癫痫(绝大多数为药物难治性)为主要甚至唯一临床表现,影像学见病灶多位于皮质或者近皮质区,常无明显占位效应,多可伴有囊性变及钙化,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多为 I-II级,手术切除后多可治愈。此类肿瘤多为皮层肿瘤,特别是颞叶;肿瘤本身或继发的出血、组织损伤、修复等病理变化导致局部异常神经网络形成及癫痫发作。混合性胶质神经元肿瘤常并发皮层发育不良,其本身也含有异常神经元,两者都可形成异常神经网络致癫痫发作。

      钙化:脑内肿瘤中的钙化多数是退变性、营养不良性钙化,长期惰性生长的肿瘤,由于内部血管发育不完善, 结构与脑组织正常血管有差异, 结构的缺陷使肿瘤血管在长期血流应力作用下出现退行性变:小血管损伤、血浆蛋白渗出、反应性基底膜样物质合成,形成血管透明变性、血管瘤样变, 管壁增厚、血管扩张, 损伤变性血管并发钙化、微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等。发生在皮层的低级别肿瘤,由于长期反复癫痫发作,皮层神经元损伤,出现营养不良性钙化。

     PLNTY是一类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与癫痫相关的罕见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2016年被首次报道并命名,2021WHO CNS5分类新增为独立肿瘤类型,归为“儿童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好发年龄4-34岁(中位年龄16岁),女性多见。80%的患者有癫痫发作史,少部分仅有头晕、头痛及呕吐等症状。好发于颞叶皮层,其次额叶、枕顶叶、基底节区及第三脑室。预后良好,手术全切后癫痫症状可明显缓解,但有个别PLNTY出现恶变复发病例。

     病理: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方式,出现不同程度特征性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细胞形态。细胞具有多形性,可见核皱缩和核沟,无坏死和微血管增生,核分裂像罕见。部分肿瘤具有纤维星形细胞瘤、肥胖星形细胞形态及围绕血管的假菊形团结构。通常出现散在细小钙化或者粗大斑片钙化,具备一定特征性。免疫组化特点: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34Olig-2,部分弱表达GFAPIDH1阴性,ATRX无缺失。分子特征:BRAF V600E基因突变或FGFR2/3基因融合,且两者相互排斥,多见FGFR2-KIAA1598FGFR3-TACC3融合。

    影像表现:多位于颞叶浅表部位,皮层下实性或囊实性孤立性病灶,通常边缘囊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通常边界清晰,周围无水肿,有时病灶周围出现向侧脑室方向延伸的条状、锥形异常高信号,称为“transmantle-like sign”,即“脑白质穿通征”。病灶内出现砂砾样或粗大钙化具一定特征性,表现在T2WI上病灶内部出现颗粒状高低混杂信号(“盐胡椒征”),增强后病灶无强化或轻微强化,PWI/ASL呈低灌注。

     皮层癫痫套:GG、DNET、PXA、PLNTY、少突胶质细胞瘤、部分星形细胞瘤、血管中心胶质瘤、脑膜血管瘤病。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