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皮样囊肿分享与总结,核磁与CT的对照
分享病例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黄宗慧 何浩齐 张天宇

  • 发布:
  • 黄宗慧
  • 类型: 整理
  • 浏览:
  • 871
  • 编码: 7109
  • 是否确诊: 几乎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患者:男,76岁

主诉:头晕、双下肢无力10日

现病史:患者于10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双下肢无力,病程中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头痛,无视物旋转,无视物双影,无一过性眼前黑矇,无视物模糊,无咳嗽咳痰,无感冒发热及腹泻,无四肢震颤,无意识丧失,无耳鸣耳聋,无胸痛、胸闷气短,无二便失禁。现为进一步系统治疗,遂来我院,门诊查看患者后以“脑血管病”收入院。

既往史:平素健康情况一般,脑梗死病史1年。


我是标题

1/10

病案讨论

MR所见: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左侧环池近小脑区可见小结节状异常信号影,截面大小约为0.95cmx0.81cm,边界清,信号不均,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影,FLAIR像呈等-高信号,DWI像呈低信号,边缘可见线样高信号影,ADC图信号不减低。桥脑区、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额叶区见多个斑点状稍长T1、长T2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DWI像未见明显异常高信号。脑沟、脑裂增宽、加深。脑室、脑池系统扩大。中线结构无移位。

诊断意见:

1、左侧环池近小脑区异常信号,考虑良性病变,皮样囊肿可能,请结合临床;

2、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包括脑干);

3、脑萎缩。


皮样囊肿

一、概述

颅内皮样囊肿是一种先天性进行性生长的良性肿瘤,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起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经管内,出生后则形成胚胎类肿瘤。由于其生长缓慢而很少引起临床症状,常发现较晚。其好发于中线附近的后颅窝、鞍区

二、影像表现

CT:皮样囊肿多表现为卵圆形、圆形不均匀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楚,由于含有大量脂肪,CT值低,在-20~-80Hu,有时可有钙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

image.png

MRI:因含皮脂腺等物质,在T1WI上多表现为高信号或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也可呈等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因病变内容为无活性的囊性成分,显示无强化,部分囊壁可见轻度强化,可能与囊内成分刺激囊壁轻度化学性炎症有关。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图3 T1WI 显示鞍上可见不规则形占位性病变,病变后部呈短T1信号,前部呈稍短T1信号。图4 T2WI显示鞍上病变呈不均匀高信号。图5 T2Wl flair为不均匀高信号,与T1WI表现相似。图6 压脂增强T1WI扫 描病变不强化呈低信号。

破裂后表现:囊肿破裂后,囊内的脂性成分可延蛛网膜下腔向上下游离分布,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内脂肪滴低密度影。脂滴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上信号略有衰减,脂肪抑制序列呈极低信号。脂肪滴在脑沟、脑池内积聚较多时,可形成脑沟、脑池铸型,有时在脑室积聚较多时可见脂肪-脑脊液界面。

三、鉴别诊断:表皮样囊肿

1、又称胆脂瘤,是先天性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囊壁为鳞状上皮内衬,绕以纤维结缔组织。好发于桥小脑角区、第四脑室钻缝样生长,包绕神经和血管,循邻近脑沟、裂、池“塑形性”生长。

2、CT:肿瘤密度较为均匀,形态不规则,CT值近似于脑脊液在-20~12Hu之间,造影增强后无强化。当肿瘤内含有较多角蛋白或有钙化及出血时,可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其周围有肉芽肿形成时,病灶可有环状强化。

3、MRI:信号接近于脑脊液信号,T1WI呈略高于脑脊液的均匀低信号,其内布满细小颗粒样物质;T2WI呈均匀高信号随。肿瘤内若伴有钙盐沉着、陈旧出血时,信号变得极其复杂;DWI呈高信号。Gd-DTPA造影后多数肿瘤无强化,在有血肿形成、大血管包饶、周围组织胶样变性及肿瘤恶变时,可出现强化。

image.png

(左)矢状位示意图显示一个多分叶的表皮样囊肿,主要位于桥前池内。显著的占位效应使脑桥、颈髓延髓连接和高位颈椎移位。(右) 矢状位T1WI C+MR扫描显示一个无强化的表皮样囊肿,起源于桥前池, 伴广泛的占位效应,挤压脑桥、中脑和下丘脑。信号强度较脑脊液略高,并逐渐包裹脑桥进入环池(弯箭)。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