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平滑肌瘤
分享病例

湖北省荆门市中心医院 李文文

  • 现价:
  • ¥5.00 /50
  • 原价: ¥50.00
  • 浏览:
  • 1322
  • 编码: 7247
  • 是否确诊: 诊断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基本信息

患者:女,56岁。

简要病史

主诉:消瘦半年,上腹疼痛不适1月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出现消瘦,无其他特殊不适,未行特殊治疗;近1月感上腹疼痛,进食后及饥饿时加重,伴嗳气、反酸,多在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无恶心及呕吐,无黑便及腹泻,就诊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贲门肿物(待病检)。现为行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门诊以“贲门肿瘤”收入我科。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可,体重较前降低5kg,体力较前减低。

既往史:无特殊。

当地医院胃镜提示:贲门前壁至小弯侧可见一黏膜下肿物,大小约7*3cm,环贲门半周。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影像表现

腹部CT平扫及增强:胃小弯侧近贲门区可见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密度大致均匀,与肌肉相比呈稍低密度影,其内见少许点片状稍高密度影,肿块大小约6.5*2.8cm,三期增强呈轻度渐进性强化,胃黏膜线完整。胃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

病理诊断:(贲门)黏膜下平滑肌瘤。

图片1.png

病例讨论

       胃肠道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下肌层,属良性肿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食管、结肠和直肠,少见于胃。贲门是胃内平滑肌瘤常见发病部位,其次胃底部。与贲门部间质瘤或贲门癌不同,贲门平滑肌瘤可采取内镜下肿瘤剥离术剥离,保留贲门功能,故术前准确诊断非常重要。发病中位年龄为30~35岁,女性多见。临床可无症状,通常在体检或胸部检查时偶尔发现,部分患者以上腹部疼痛就诊。

       胃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下平滑肌,依照位置分为两类:浅表平滑肌(黏膜平滑肌)及深层平滑肌(固有肌层)。贲门平滑肌瘤形态多样,通常呈扁平匍匐状或椭圆形,也可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态。大体病理学检查及光镜下有时不能确诊,最终明确诊断有赖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Desmin和SMA弥漫性阳性、CD34和CD117阴性是平滑肌瘤的特异性征象。

       胃肠道平滑肌瘤可分腔内、腔外及腔内外3种生长方式,贲门平滑肌瘤以腔内生长方式为主。由于平滑肌瘤质地较软,生长过程中受胃壁肌层走行及贲门括约肌的限制而造成肿瘤形态多呈扁平匍匐状或椭圆形,其长径多与胃壁平行。不少学者认为长/短径比值可作为平滑肌瘤的诊断指标,推荐长/短径比值大于1.2作为胃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鉴别标准。肿瘤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渐进性均匀强化。该肿瘤生长缓慢,瘤内少见坏死、出血、囊变及钙化。与胃肠道间质瘤不同,平滑肌瘤合并溃疡较少。

       鉴别诊断:1. 胃间质瘤:部分胃间质瘤发生于贲门,很少累及食管胃交界区。间质瘤血管丰富,增强扫描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平滑肌瘤,且易并发坏死、囊变,高危险性间质瘤易发生远处转移。2. 胃神经鞘瘤:发病率低,多位于胃体部,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楚、轻中度强化软组织肿块,胃周淋巴结肿大常见,依据免疫组织化学S-100强阳性可确诊。3. 异位胰腺:好发于胃窦部,病灶一般呈扁平状,长径多与胃壁平行,增强通常为明显强化,中央脐凹征特异性较高,合并溃疡多见。4. 贲门癌:表现为贲门部胃壁增厚,腔内软组织肿块,贲门狭窄,肿块表面不规则,增强扫描强化明显,易发生胃周淋巴结及肝脏转移。

参考文献

王葳,曹开明,常彬,等.螺旋CT对胃贲门平滑肌瘤的诊断价值[J].肿瘤影像学,2018,27(03):198-202.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