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扭转伴肠梗阻,中肠旋转不良
分享病例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卢粉

  • 现价:
  • ¥5.00 /50
  • 原价: ¥50.00
  • 浏览:
  • 1558
  • 编码: 7267
  • 是否确诊: 诊断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基本信息

患者:男,63岁。

简要病史

主诉:  排便困难4天。

现病史: 4天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出现排便困难,排少量粪块,自行口服药物对症治疗后效果欠佳,病情进一步进展后出现停止排气、排便,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门诊以“肠梗阻”收入我科,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差,小便正常,近半年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疟疾,预防接种史不详,无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献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影像表现

影像所见:小肠积液积气扩张,内可见气液平面,回肠局部鸟嘴样改变,回肠近回盲部局部肠系膜血管呈“漩涡样”改变,肠系膜周围脂肪层密度增高。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局部向右走形,局部肠系膜血管向右偏移呈漩涡样改变。

典型层面:

008a135cde489241d7a03b6387186dd.png

影像诊断:

1.小肠积液积气扩张并气液平面,回肠局部鸟嘴样改变,考虑肠扭转伴肠梗阻;

2.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走形异常,考虑中肠旋转不良;

手术名称: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小肠部分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

手术经过:脐右侧切开约1.5cm切口,置入单孔多通道手术器械,探查夹腹腔大量淡红色腹水,小肠全程扩张。腹腔间腹腔内广泛粘连,右下腹肠管粘连固定,上腹部横结肠与肝脏及腹壁间形成韧带,胃及十二指肠,胆囊等无法显示。以超声刀沿横结肠上缘切开韧带,显露肝脏脏面,胆囊及胃,十二指肠。松解十二指肠,并向左侧牵拉,复位。沿扩张肠管向远端探查,距回盲部约30cm小肠扭转,粘连并粘连与右下腹部,部分小肠位于侧腹膜外。切开侧腹膜,由盆腔游离粘连肠管。取出腹腔镜器械,中下腹部切开长约15cm切口,将粘连,旋转肠管提出腹腔,间小肠间粘连固定。游离粘连,逆时针旋转复位肠管。再次探查,间旋转段肠管蠕动差,血运尚可,远端肠管狭窄。与患者沟通后切除病变小肠。钳夹切断系膜。行小肠侧侧吻合,残端闭合器闭合。间断缝合加固吻合口,间断缝合关闭系膜孔。

术后诊断:小肠扭转,肠粘连,急性肠梗阻,中肠旋转不良,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病例讨论

       中肠旋转不良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Vater壶腹(肝胰壶腹)以下十二指肠到横结肠右2/3的这一段肠管旋转、延伸与固定的过程失败而导致的一种肠管位置异常。肠旋转不良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新生儿的发病率最高,成人发病率相对较低,其属于较严重的急腹症,同时也是肠梗阻的常见诱发因素。  

67cb93463b276ec6e7fc39a80b6b45ff.jpg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还有一部分中肠扭转患者会有便秘的症状,排便的习惯会发生改变,大便也会异常干燥,此时腹痛的症状会加重,而且腹部疼痛的次数也会增多,腹痛有可能是隐痛,也有可能是绞痛,其腹痛特点呈阵发性、间歇性,另外,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厌油的表现。中肠旋转不良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肠套叠、肠扭转、肠梗阻、嵌顿疝等,另外,中肠旋转不良还可能会合并胃肠道多种畸形,例如十二指肠闭锁、肛门及直肠畸形。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症状不如儿童明显,很少发生肠梗阻症状,更常表现为复发性腹痛或其他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如反复腹胀、腹泻、肠鸣音、消化道出血、便秘等,部分患者可能终生都未被检出该病。

     诊断及分型:诊断标准为十二指肠空肠结合部(DJJ)位于胃幽门水平线以下,且空肠位于右腹部。

根据DJJ的位置,中肠旋转不良可分为两种类型:

经典型:DJJ位于正中线右侧,盲肠及阑尾位置异常。

非典型:DJJ位于正中线左侧,且空肠位于右腹,其肠道位置相对正常,不易合并较严重的并发症。

影像学表现:

1.十二指肠水平段于腹中线水平经肠系膜上动脉后方向右下方绕行。

2.具有环形皱襞的空肠位于右、中腹部,而肠壁较光滑的回肠位于左腹部。

3.“漩涡征”伴SMA(肠系膜上动脉)和SMV(肠系膜上静脉)的正常排列关系消失。

4.肠扭转。

         肠扭转是一段肠袢及其系膜沿其系膜长轴旋360°~720°而造成的闭袢型肠梗阻。肠扭转是外科常见的一种严重急腹症,是肠梗阻常见原因之一,其中小肠扭转是肠扭转中最多的发生部位,其次为乙状结肠,盲肠较少见。

 肠扭转分类:

1、原发性肠扭转:病因不清,并无解剖上的异常,可能与饱餐后,肠腔内有较多的尚未消化的内容物,当有体位改变明显的运动时,小肠因有重量下垂而不能随之同步旋转而造成。

2、继发性肠扭转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获得的解剖改变,出现一固定点形成肠袢扭转的轴心。但是肠扭转的产生常常是下列三个因素同时存在:

1)解剖因素:如术后粘连,乙状结肠冗长、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

2)物理因素:在上述的解剖因素基础上,肠袢本申有一定的重量,如饱餐后肠腔内有较多不易消化的食物、肠管肿瘤、乙状结肠内存积干结粪便等,都是造成肠扭转的潜在因素

3)动力因素:强烈的蠕动或体位的突然改变,使肠袢产生了不同步的运动,使已有轴心固定位置,且有一定重量的肠袢发生扭转。

 临床表现

       发病急骤,发展迅速。腹痛剧烈且无间歇期,早期即可出现休克。·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与饱餐后剧烈运动有关突然发作剧烈腹部绞痛,常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疼痛可放射至腰背部。呕吐频繁,腹胀以某一部位特别明显。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乙状结肠冗长、有便秘的老人。以往可有多次腹痛发作,经排气、排便后缓解的病史。腹部持续胀痛,左腹部明显膨胀,可见肠型。腹部压痛及肌紧张不明显。

肠扭转影像典型表现:

①漩涡征: 表现为扭转的肠管、肠系膜、肠系膜血管围绕某中心呈螺旋状排列形成螺旋状改变。包括"肠管漩涡征"和"血管漩涡征",卷入的多为肠系膜上动脉,部分为小肠肠袢。

②鸟嘴征: 扭转开始后未被卷入“涡团”的近端或远端肠管充气、充液而扩张,其紧邻漩涡缘的肠管呈鸟嘴样变尖,称之为“鸟嘴征”。

③“车轮征”:当小肠扭转时,肠系膜根部相应发生扭转,这使得肠系膜相连的肠管呈同心圆围绕在肠系膜血管周围,扭曲增厚的肠系膜血管占据中心,肠管扩张,肠腔内充满液体。分布在肠系膜上的血管由肠壁向扭转的肠系膜根部放射状排列,形成软组织密度的皱襞,形似车轮的辐条与中心的车轴相连,称”车轮征“。

④肠系膜上动脉血供障碍: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旋转扭曲,显影暗淡。部分肠壁强化弱。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