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髓母细胞瘤(MB,SHH活化/ TP53突变型)
分享病例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卢粉

  • 现价:
  • ¥5.00 /50
  • 原价: ¥50.00
  • 浏览:
  • 2157
  • 编码: 7280
  • 是否确诊: 诊断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基本信息

患者:女,4岁。

简要病史

主诉: 间断呕吐3天

现病史: 患儿3天前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进食即吐,伴腹痛,无发热流涕,咳嗽,精神食纳差,嗜睡,2天前家长发现患儿不愿走路,走路时颈部响右侧歪斜,昨晚患儿诉右眼视物重影,外院予头孢噻肟,阿糖腺苷,维生素C治疗,效不佳,大便正常,小便量明显减少,进一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行头颅CT检查提示后颅窝占位性病变,急诊以"后颅窝占位性病变”收入我科,患儿神志清,精神反应一般,小便少,大便未排。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影像表现

影像所见:左侧小脑半球可见大小约40mm×25mm囊实性肿块,呈稍长T1等稍长T2信号,弥散受限,内可见囊变,周围可见轻度,未见脑脊液裂隙征,左侧听神经未累及,桥脑左侧、第四脑室受压推移,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

病理诊断:

(小脑)胚胎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符合髓母细胞瘤(WHO4级),组织学分型符合大细胞/间变型,分子分型倾向于SHH活化和TP53突变型,建议进一步做基因检测明确分子分型。

免疫组化:202410699-1:BRG1(+),EMA(-),GFAP(部分+),INI-1(+),Ki-67(约50%+),LIN28(-),NeuN(

+),P53(突变型表达),SYN(部分+),S-100(少量+),β-catenin(-),0lig-2(少量+),YAP1(部分+),GAB1(+),Nmyc(部分弱+),0tx2(+),C-myc(-);

特殊染色:202410699-1:网织(-)。


病例讨论

      髓母细胞瘤是高度恶性的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WHO 4级,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0%、后颅窝肿瘤的40%、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的63%。大部分起源于四脑室顶部后髓帆胚胎残余细胞,好发于四脑室顶小脑蚓部,小部分位于小脑半球。高峰年龄约为6-8岁,也可能发生于婴儿阶段及成人时期。70%髓母细胞瘤发生于10岁之前。

      成人髓母细胞瘤占成人中枢系统肿瘤的1%,生长多偏离中线,发病年龄越大越靠近小脑外侧。

      发生部位:儿童主要发生于小脑蚓部,容易突入第四脑室内;成人易发生于小脑半球

      特点:肿瘤生长迅速,易引起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和椎管内。

      临床表现:病程短,常小于3个月。

     颅内压增高症状:

     ①夜间或晨起时头痛、恶心、呕吐和精神状态改变。

     ②位于中线部位的肿瘤可导致步态共济失调或躯干不稳定。

     ③小脑半球外侧的肿瘤可出现肢体活动笨拙或不协调。

     ④头晕和复视是最常见的症状,可由小脑、脑干、颅神经受累所致。

      影像表现CT表现:圆形或卵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可见较小的低密度囊变、坏死区。瘤旁水肿一般较轻,四脑室多受压前移呈“一”字形,幕上脑室可见明显扩大、梗阻性脑积水髓母细胞瘤起源于四脑室顶壁小脑蚓部,其前方可见线样脑脊液信号影将肿瘤与脑干分开。

      MRI表现以实性成分为主, T1WI稍低、T2WI等或稍高信号,边缘清楚,水肿不明显,肿瘤内可见多发小泡状改变(小囊变、坏死灶),多位于周边部位。强化程度方式多样,多数中度至明显强化或斑片状不均匀强化,10%可无强化,多靠近上髓帆,前边、侧边多可见残存脑脊液信号。四脑室受压前移。可沿脑脊液种植播散。有时四叠体上抬接近水平位肿瘤细胞密度高,细胞外间隙小和肿瘤细胞的胞质少,核质比例较大,造成水分子弥散受限,故在DWI图像中呈高信号。肿瘤周围的脑脊液残留主要在前方或上方,而绝不会在后方。

9415beba2a7781538d6c5242670d983.jpg

        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髓母细胞瘤分类

 MB主要4种病理组织学亚型:

经典型: 最为常见,占MB的70%以上。

促纤维增生/结节型: 多见于小脑半球,而非第四脑室,占MB的20%,但在年龄<3岁者中则占47%-57%。(预后最好)

大细胞/间变型: 约占MB的10%,可见于任何年龄段。(预后最差)

广泛结节型: 发生率较低,占MB的3%,几乎只发生在婴儿中,其为促纤维增生/结节型MB的发展延伸。

病例展示:

病例1:经典型髓母细胞瘤


52791b4eb40ea22139008c845dbbe0b.png

病例2:广泛结节型髓母细胞瘤,分子分型SHH活化/TP53野生型

患者,女,36岁,体检发现后颅窝占位(中影会神199期精读病例一)

6f8e0b6376b4adbc9ba71b95dcaa23b.jpg

病例3:促纤维增生/结节型髓母细胞瘤

7d90ee642990a52d508225b048be2c3.png

病例4:大细胞/间变型髓母细胞瘤


0d10f007559895c451dba2cf89f0ed3.png

52b83147632c3d6f1fa5deaf6d21f9b.jpg


鉴别诊断

1.室管膜瘤: 常位于四脑室内,肿块后缘通常可见脑脊液裂隙征,可见钙化、出血,塑形生长,“花瓣征、葵花籽征”。定位可鉴别。

 2.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PA:多为囊性,囊壁可伴或不伴壁结节,双相征,增强扫描呈花环状或青椒切面样强化征。强化方式可鉴别。

3.血管母细胞瘤HB:中年人,高流量、流空血管,水肿,脑沟征,囊变缩小征,影像表现可鉴别。

4.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罕见,见于年轻人,多位于第四脑室,其内可见钙化,出血少见,增强呈轻-中边缘花环状强化--“青椒切面征”,定位及影像均可鉴别。

小结

      MB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好发位置主要发生于后颅窝中线位置上 (第四脑室顶及小脑蚓部),CT多呈高密度,病灶内可见小泡征,弥散受限明显 ,少见出血,大多数呈低灌注,少部分可有斑片状稍高灌注,增强不均匀强化,其中Group4型可轻度或无强化。病理确诊MB后要行组织学、分子分型检测及全脊髓MRI增强扫描。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