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资讯首页 >
  3. 资讯详情

儿童头颅及脊柱MR检查中国专家共识

 2022-10-14 09:19  3374人 来源: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
【摘要】MRI在儿童头颅及脊柱病变的诊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MR检查技术难度大,成像参数和序列繁多,同时儿童尚在生长发育中,为了规范儿童头颅及脊柱MR检查技术,我国儿科放射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从MR检查禁忌证、检查前准备、不同检查部位及检查目的的序列选择等方面起草了儿童头颅及脊柱MR检查专家共识,以期规范儿童头颅和脊柱MR检查方案,不断提高儿童颅内及脊柱病变的诊断水平。
    MRI具有无电离辐射且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在儿童头颅及脊柱病变的诊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MR检查技术难度大,成像参数和序列繁多,同时儿童尚在生长发育中,在检查中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及具体疾病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成像序列和技术参数,使图像满足影像诊断及临床需要。因此,为了规范儿童头颅及脊柱MR检查技术,更好地为患儿服务,我国儿科放射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从MR检查禁忌证、检查前准备、不同检查部位及检查目的的序列选择等方面起草了本儿童头颅及脊柱MR检查专家共识,以期规范儿童头颅和脊柱MR检查的成像方案,提高儿童颅内和脊柱病变的检出能力,实现对图像的标准化判读分析,不断提高儿童颅内及脊柱病变的诊断水平。
一、MR检查禁忌证
1.体内装有不能与MRI兼容的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
2.体内有铁磁性植入物、电子耳蜗、磁性金属药物灌注泵、神经刺激器等电子装置。
3.眼眶内有磁性金属异物。
4.幽闭恐惧症。
5.体温高于37.3 ℃的患儿不宜做MR检查,如需检查要慎重。
6.危重患儿如需检查要慎重,建议在临床医师陪同下检查。
二、MR检查前准备
1.核对申请单,确认受检者基本信息、检查部位及检查目的。
2.确认有无MR检查禁忌证。
3.小于 3个月的婴儿可以尝试喂奶包裹熟睡后检查。大于3个月需要镇静的患儿在MR检查前日进行适当的睡眠剥夺,检查前30min左右使用相应的镇静药物口服或灌肠,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选择麻醉镇静。
4.进入磁体间前按照铁磁性金属制品禁忌处理原则去除进入磁体间人员身上一切可以去除的铁磁性金属物品。
5.增强检查前评估对比剂使用禁忌证及风险,并建立静脉通道。检查前禁食水4~6 h。
6.头颅检查选用头部专用线圈或头颈线圈,头围巨大的脑积水患儿也可采用心脏线圈。患儿采用仰卧位头先进体位。
7. 脊柱检查可以选择脊柱专用线圈、头颈线圈、柔性线圈及床板下线圈。如选用脊柱专用线圈,脊柱不同部位的检查要合理选用与该部位扫描范围相适应的线圈单元,以防线圈单元明显超出检查部位,产生伪影。颈椎检查也可以选用头颈线圈。小婴幼儿的脊柱检查可选用柔性线圈。如果MRI设备具有床板下线圈,可直接利用此线圈,进行脊柱相应部位的检查。患儿采用仰卧位头先进体位,将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8.清醒患儿嘱其闭眼平静呼吸;打鼾患儿,可将颈部垫高,以保持气道通畅。采用束缚带固定患儿,以防患儿坠床。
9.定位时遵循“三心合一”原则,即激光定位中心、扫描部位中心及磁体中心三心合一。扫描头颅时激光定位中心线定于眉心中点,脊柱一般选取儿童颈胸或胸腰或腰骶椎的大致中点位置。
10.做好噪声防护,检查过程中尽量把麦克风打开。
11.做好MR检查意外救治准备工作。
三、不同检查部位及检查目的的序列选
(一)头颅MRI
1.颅脑MRI平扫:儿童颅脑MRI平扫一般包括5个序列,即矢状位T1WI、横断面T1WI、横断面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和DWI。目前大部分儿童医院的MR扫描仪以1.5 T和3.0 T为主,随着场强的提高,组织的纵向弛豫时间延长,即T 1 值增加,导致脑灰白质对比度降低,所以 1.5 T 及 3.0 T 上对于T 1 WI序列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为了得到良好的灰白质对比度图像,推荐在1.5 T上选择自旋回波(SE)序列T 1 WI,而在3.0 T上选择反转恢复(IR)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 1 WI以增加脑组织灰白质对比度。根据儿童年龄不同,检查的序列也不尽相同。(1)新生儿:新生儿脑部含水量高,灰白质对比度差,FLAIR序列能提供的影像学诊断信息较少,为了提高诊断效能,推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代 替 FLAIR序列,以更好地观察新生儿有无颅内出血、早期诊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并评估脑损伤的程度。不同于较大的儿童以T 2 WI显示病变较为敏感,T 1 WI是评估新生儿髓鞘化程度、有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及核黄疸基底节病变的基本序列。DWI对于发现新生儿早期缺血性病变、诊断新生儿枫糖尿病以及低血糖脑病等具有明显优势 。(2)大于28 d患儿:对于大于28 d的患儿,一般扫描5个序列,即矢状面T 1 WI、横断面T 1 WI、横断面T 2 WI、FLAIR、DWI。扫描时需根据不同的病变加扫相应的序列,如不确定颅内T 1 WI高信号病变是否为脂肪时,需要加扫脂肪抑制序列;为了更好地观察颅内出血及有无钙化,尤其是观察外伤的患儿有无微出血 ,青春期男孩怀疑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 ,以及观察在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有诊断价值的多发微出血灶和皮层铁沉积时 ,建议加扫SWI;为了更全面地显示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建议加扫SWI或梯度回波序列;如需观察病变或周围脑组织不受血脑屏障破坏影响的血流灌注的情况,尤其是在脑血管病变、脑肿瘤以及炎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建议加扫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标记后延迟(PLD)时 间 儿 童 一 般 选 择1 500 ms,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或者直接选择多个 PLD时间 。为了避免二维扫描存在的部分容积效应和遗漏小病变的可能,可采用三维容积扫描。
2.颅脑MRI增强:儿童颅脑增强检查,总的原则是增强后的成像序列至少有1个序列与平扫序列保持一致,二维扫描序列要求与平扫二维序列的层面位置、层厚和层间隔保持一致。在3.0 T扫描仪上,为了增加脑组织对比度,选择IR FSE序列作为T 1 WI平扫序列,但是由于反转脉冲会减弱增强效应,不能真实地反映病灶的强化程度,给诊断带来困扰,所以在3.0 T扫描仪上,建议横断面T 1 WI平扫及增强均选择SE序列,而矢状面及冠状面T 1 WI平扫及增强可选择IR序列。在1.5 T扫描仪上,增强序列3个方位均建议选择SE序列T 1 WI。脑膜是否强化是增强检查的重要观察指标,无论是炎性脑膜病变还是癌性脑膜病变的正确评估对患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都有重要意义。柔脑膜强化容易受到周围组织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且在增强T 1 WI上脑表面含对比剂的小静脉可能被误认为柔脑膜的强化 ,而增强T2 WI FLAIR已被广泛证实可以去除脑表面小血管及静脉窦的干扰,明确柔脑膜有无强化。随着MRI技术的进展,目前三维可变反转角长回波链快速自旋回波T 1 WI序列已应用于临床,如CUBE T 1 WI、SPACE、Brainview及VISTA等均属于此类序列。此类序列采用三维容积扫描,并使用长的回波链和聚焦脉冲,具有更好的血管流空效应和背景抑制。大量的文献报道,增强的三维可变反转角长回波链快速自旋回波T 1 WI序列不但比传统的增强T 1 WI显著提高了检测脑膜病变的敏感性,也明显优于增强T 2 WI FLAIR序列及增强的三维梯度回波序列。因此,为了准确地检出脑膜病变,除了T 1 WI增强序列外,推荐加做T 2 WI FLAIR增强序列或者三维可变反转角长回波链快速自旋回波T 1 WI增强序列。对于脑实质内多发转移性病变及微小病变,为了防止遗漏病变,可以加做三维T 1 WI 梯度回波序列或三维可变反转角长回波链快速自旋回波T 1 WI增强序列,增加转移性病变及小病变的检出率。尤其是增强的三维可变反转角长回波链快速自旋回波T 1 WI序列由于信噪比高且抑制血流信号,已经被证明比三维梯度回波和常规二维T 1 WI增强序列显著提高了对小于5 mm病灶的检出率 。
3. 垂体 MRI:儿童垂体扫描一般包括矢状面T 1 WI、矢状面T 2 WI和冠状面T 1 WI,横断面图像作为备选序列。矢状面和冠状面 T 1 WI一般采用 SE或FSE序列,矢状面也可选用三维T 1 WI黑血序列。矢状面T 2 WI通常采用FSE序列。当T 1 WI高信号的神经垂体与鞍背脂肪化骨质难以区分时,可加做矢状面或横断面T 1 WI脂肪抑制序列。无论矢状面和冠状面定位相上,垂体均应位于定位框中心。矢状面定位线平行于脑干长轴,以便更好地显示垂体的形态,观察垂体前后叶。冠状面的定位线根据病变的情况选择平行于垂体柄或垂直于垂体窝,儿童冠状面的定位线多采用平行于垂体柄,以利于观察垂体柄的形态、有无位置偏移及是否存在异位的神经垂体,只有当垂体病变较大时,定位线采用垂直于垂体窝,有助于准确测量病变的高度。为了避免增强后垂体信号过强,掩盖病灶,儿童垂体增强对比剂用量推荐0.1 ml/kg。当对比剂总量大于2 ml时,推荐扫描垂体动态增强序列,以观察正常垂体组织及病变的强化程度随时间改变的特点。一般扫描13~20个动态时相,每个时相的扫描时间范围在八至十几秒不等,扫描方位为冠状面。在动态增强扫描后一般扫描矢状面和冠状面T 1 WI以观察垂体及垂体柄有无异常强化。
4.颅脑高分辨率MRI:患儿初次就诊时通常以颅脑MRI平扫为主,如在平扫检查中病灶显示不清楚,或有相关脑叶的症状而未见病变显示,以及癫痫患儿脑电图发现异常放电但MRI未发现病灶时,推荐进行相应脑叶的高分辨率扫描。高分辨率MRI主要扫描序列为二维冠状面或斜冠状面以及横断面薄层 FLAIR、薄层 T 2 WI和矢状面薄层三维扫描序列。以冠状面或斜冠状面扫描为主,FLAIR 序列对高信号病变敏感,冠状面FLAIR尤其易于发现对Ⅱ型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有诊断价值的 Transmantle 征  。二维冠状面薄层 T 2 WI一般采用 FSE序列,主要与 FLAIR序列相互对应观察皮层及皮层下病变。横断面薄层扫描序列亦为FLAIR及T 2 WI,与冠状面序列互为补充。矢状面三维薄层扫描序列一般为磁化准备超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及三维FLAIR序列。三维磁化准备超快速梯度回波序列脑灰白质对比明显,较易观察灰白质结构异常,三维FLAIR相对于二维FLAIR扫描层厚更薄,对病变的连续性观察更好,更有利于发现微小病变,而且三维序列可以进行多平面重建,多角度观察病变。然而不推荐用三维序列完全替代二维薄层序列,因为二维薄层序列层面内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高于三维薄层序列 。而且三维序列较二维薄层序列扫描时间长,对于儿童来说不易接受。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三维薄层序列扫描,将二维和三维序列结合,以更好地显示病变。
5. 海马 MRI:颞叶癫痫是最常见的局灶性癫痫,而海马硬化是颞叶癫痫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且手术效果好。为了清楚地显示海马形态、结构及信号的改变,需要单独对海马进行扫描。海马扫描一般包括平行于海马走行方向的矢状面 T 1 WI、垂直于海马长轴的斜冠状面T 2 WI及FLAIR序列和平行于海马长轴的斜横断面T 2 WI。海马病变的观察主要在斜冠状面,定位线垂直于海马长轴,定位框前后缘边框线包括整个颞叶。当在结构MRI上没有可识别的异常时,建议加扫ASL,文献报道ASL对于癫痫责任病灶的发现与核医学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ASL 可以提高颞叶癫痫病灶定侧的能力 。ASL 无需注入对比剂,且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性好,儿童患者易于接受。
6.头颅血管MRI:头颅血管成像包括动脉成像(MRA) 和 静 脉 成 像 (MRV)。头颅血管动静脉成像按是否注入对比剂又分为增强及非增强头颅动静脉成像。头颅非增强血管成像有亮血法和黑血法2种成像方法。(1)头颅非增强 MRA:头颅非增强 MRA 可以采用三维流入性增强方法成像即时间飞跃(TOF)法或相位对比(PC)法,均属于亮血法。MRA通常采用三维TOF法。扫描范围以 Willis环为中心,上至胼胝体上缘约 1 cm,下至枕骨大孔水平,扫描线与前联合和后联合连线平行,也可以与之成角,建议角度在10°~15°。在肥胖患儿、新生儿及婴幼儿,为了避免头皮脂肪信号过亮,TE可以选择在反相位,或者施加脂肪抑制技术,以抑制背景信号,来达到凸显血管信号的目的。
(2)头颅非增强 MRV:头颅非增强 MRV 可采用亮血的三维PC法,也可以采用三维TOF法进行成像。由于三维PC法成像不受静脉血管走行方向影响,无饱和效应,所以MRV一般采用三维PC法,但在扫描前需参考成像静脉的流速设置编码流速,如果编码流速设置与成像血管速度一致,会导致静脉血管信号强度随着编码流速设置的不同而改变。一般儿童头颅静脉血管的流速编码选择10~15 cm/s。目前亮血法MRV仍然是临床诊断和排除静脉窦血栓的主要手段,它是通过静脉血管内的血流信号来间接反映管腔的情况,而不是直接显示血管内的血流,当有血流信号丢失或静脉发育变异时可能造成误判和过度诊断。同时三维PC法MRV对深静脉血栓及皮层静脉血栓的显示能力较差。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三维T 1 WI黑血序列,是SE序列且采用三维数据采集,无论是颅内动脉血管还是静脉血管内的血液均呈低信号,血管管壁显示清晰,因此无需对比剂,不仅能够高度准确地显示静脉窦、深静脉及皮层静脉血栓的部位、范围,还可以对血栓进行分期。因此,当怀疑患儿有静脉血栓时,建议加扫三维T 1 WI黑血序列。
(3)头颅增强 MRA 和 MRV:三维 TOF 法 MRA通常会高估狭窄病变,低估严重受损的动脉,且易受固有技术产生伪影的影响 。为了准确显示血管病变,需要进行对比增强血管成像。头颅增强动静脉成像采用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运用K空间中心填充方法,结合透视触技术进行成像。因此增强头颅动静脉血管成像的质量取决于触发时间的准确把握。儿童血液循环快,增强MRA推荐在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全部显示时即进行触发扫描,避免触发时间晚,产生静脉污染。增强MRV对扫描时间点没有MRA要求高,一般从注入对比剂开始计时,55 s至1 min开始扫描。儿童头颅增强动静脉成像为了减少扫描时间,同时减少动脉成像时受静脉污染的概率,一般采用矢状面扫描。

(二)脊柱MRI
    MRI同样是显示儿童脊柱病理过程的一种很好的成像方法,不仅能够清晰显示脊髓、神经根的病变,还可以敏感地显示骨髓的异常信号改变以及椎旁软组织的异常。
1.脊髓、椎体病变:包括单纯脊髓病变和脊髓合并椎体病变的患儿。
(1)单纯脊髓病变:观察儿童脊髓病变,平扫成像序列一般包括矢状面和横断面T 1 WI及T 2 WI。儿童脊髓较细小,为了矢状面扫描时得到脊髓的最大中间层面,建议首先快速扫描冠状面二维水成像序列检查脊髓是否摆正摆直。矢状面和横断面T 1 WI和T 2 WI通常选用FSE序列。儿童脊髓的横断面扫描通常为连续扫描而不是以每1个椎间盘为1组,如果病变范围较大也可以多段连续扫描。增强T 1 WI无需脂肪抑制,即注入对比剂后扫描矢状面、横断面和冠状面的T 1 WI。增强检查总的原则仍然是增强后的成像序列至少有1个序列与平扫序列保持一致,二维扫描序列要求与平扫二维序列的层面位置、层厚和层间隔保持一致。
(2)脊髓合并椎体病变:观察儿童脊髓和椎体病变,平扫成像序列一般包括矢状面、横断面T 1 WI及T 2 WI和矢状面脂肪抑制T 2 WI。同样建议首先快速扫描冠状面二维水成像序列检查脊柱及脊髓是否摆正摆直。矢状面和横断面T 1 WI及T 2 WI也通常选用 FSE 序列。横断面扫描也通常为连续扫描。如果脊柱扫描范围较大,需选用脂肪抑制效果较均匀彻底的方法,推荐短时反转恢复脂肪抑制(STIR)序列或水脂分离FSE mDixon或Ideal等序列 。在扫描中需注意适当提高STIR序列的信噪比。如果胸部呼吸运动幅度过大,胸椎扫描不建议选用水脂分离脂肪抑制序列,因为水脂分离脂肪抑制序列更易产生运动伪影。如果头足方向视野不大,可以应用频率选择法脂肪抑制序列,其信噪比及分辨率要好于STIR序列。对于急性期脊柱外伤的患儿,观察脊髓有无出血,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加扫梯度回波序列 T 2 WI。如有占位性病变,可以加扫矢状面DWI,高b值一般选择 600~800 s/mm 2 。如需增强检查,总的原则仍然是增强后的成像序列至少有1个序列与平扫序列保持一致,二维扫描序列要求与平扫二维序列的层面位置、层厚和层间隔保持一致。
2.脊柱侧凸:平扫成像序列一般包括矢状面、横断面 T 1 WI 及 T 2 WI 和冠状面 T 1 WI 或三维 T 1 WI。同样建议首先快速扫描冠状面二维水成像序列观察脊柱弯曲程度及走行方向,以利于扫描时定位。矢状面和横断面 T 1 WI 及 T 2 WI 也通常选用 FSE 序列。矢状面T 2 WI可以施加快速恢复或驱动平衡技术。横断面推荐沿脊柱弯曲的走行方向扫描,定位线垂直于脊髓。冠状面评估脊柱侧凸病变特别有优势,普遍认为冠状面 T 1 WI 应该作为脊柱侧凸MRI平扫检查的一部分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三维T 1 WI代替冠状面T 1 WI,尤其是对于Cobb角度较大或者有脊柱后凸的患儿,可以通过多平面重
建,全面观察椎体、附件及脊髓全程,且扫描时间较三维T 2 WI序列,患儿易于接受。如需增强检查,总的原则不变。
    综上所述,伴随着 MRI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头颅和脊柱MRI在儿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希望本版MR检查中国专家共识,能成为我国广大儿科放射工作人员及临床医务人员开展儿童头颅及脊柱MR检查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执笔者:陶晓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
专家共识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列):陈志平(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学影像科)、丁山(江西省儿童医院影像中心)、董素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放射科)、干芸根(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何玲(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贺玉玺(包头医学院儿童临床学院 包头市儿童医院医学影像科)、侯振洲(河北省儿童医院CT磁共振科)、金科(湖南省儿童医院放射科)、赖华(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放射科)、赖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李欣(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李玉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放射科)、梁宇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北京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刘鸿圣(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放射科)、吕艳秋(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马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影像科)、宁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彭雪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彭芸(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乔中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放射科)、邵剑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影像中心)、盛茂(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学影像科)、石浩(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覃文华(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唐文伟(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陶晓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王强(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放射科)、王水(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医学影像科)、王春祥(天津市儿童医院医学影像科)、吴新淮(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肖江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谢晟(中日友好医院放射诊断科)、严志汉(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育英儿童医院放射科);燕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杨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杨秀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影像科)、叶锦棠(北京万柳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磁共振室)、尹传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 安徽省儿童医院影像科)、袁新宇(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张小安(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张晓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哈尔滨儿童医院影像科)、赵鑫(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赵建设(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济南市儿童医院医学影像科)、钟玉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放射科)、周作福(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影像科)
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 年7 月第 56 卷第 7 期 Chin J Radiol, July 2022, Vol. 56, No. 7










资讯评论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