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37岁
主诉:发现左侧腮腺区肿物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家属代述于2022年9月无意中发现左腮腺区3×2cm大小肿物,局部无明显疼痛,患者未予重视,期间未行任何治疗,肿物大小无明显变化。入院后患者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2018年股骨骨折。
手术史:2018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输血史:无。
个人史:无特殊。
CT表现:左侧腮腺跨深浅叶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影,内密度不均匀,见斑片状更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较明显处CT值分别越55Hu、160Hu、175Hu、134Hu,平扫更低密度影延迟期轻度强化,CT值增高约10Hu,邻近腮腺鞘膜增厚,与病变分界不清。右侧腮腺及双侧颌下腺密度及形态未见异常,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涎腺导管区未见明显高密度结石影。
CT诊断:左侧腮腺跨深浅叶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恶性可能。
病理结果:左侧腮腺粘液表皮样癌(MEC)
病案讨论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MEC)临床常表现为一侧腮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少数肿瘤生长较快,质地较硬,可以伴有面部疼痛及面麻、面瘫症状。病程长短不一,从几个月至数年不等。MEC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50%以上发生在腮腺,成人好发于中青年,高峰年龄在30~50岁,女性多于男性。
MEC的治疗原则: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以减少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
大体病理:肿瘤常单发,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边界不清,切面可呈褐色或黄白色,呈实性或囊实性,可见大小不等的囊性区。显微镜下 MEC主要由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组成。 MEC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种。
免疫组织化:,EMA、CK5、CK6、P63、S-100呈阳性表达,CEA呈阴性表达。
CT及MR表现:
MEC好发于腮腺浅叶,单侧多见,常为单发,肿瘤大小差异较大,最大径在1~6cm,肿瘤较小时,生长相对缓慢,推挤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各个方向上生长速度不一,病灶可以表现为边缘光整但有分叶的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形态上与腮腺良性肿瘤表现类似;较大肿瘤没有包膜或肿瘤突破假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影像上多数表现为蟹足状、边缘不光整,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可侵犯邻近的组织结构。
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与颈部肌肉相比),未见明显钙化,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以囊实性居多,病灶中心或边缘部分常见不同形态的囊腔形成,考虑与病理上肿瘤含有丰富的粘液细胞以及粘液细胞构成腺腔及囊样腺腔有关。MEC肿瘤细胞丰富,间质中含有较多血管,增强扫描早期即明显强化多见,可呈快进慢出表现。病灶中心或边缘部分常见不同形态的囊腔。
MR:T1WI呈中等信号;T2WI低、等为高信号,增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呈“平台型”;ADC阈值介于(1.0~1.4)×10-3mm2/s之间;SWI多为2~3级,瘤内磁敏感低信号灶中央分布和粗大的低信号灶为恶性诊断参考依据。MEC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不高。
鉴别诊断:
MEC作为腮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均没有特征性,易误诊为腮腺良性肿瘤和其他恶性肿瘤,主要需与多形性腺瘤及腺样囊性癌等其他腮腺恶性肿瘤鉴别。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2798
校对:王宇军
阅读:2618
文章已于2023-08-2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