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18岁,发现在阴囊空虚多年。
病案讨论
MR检查所见 两侧阴囊空虚,睾丸位于腹腔内,右侧阴囊可见液体密度影,膀胱充盈欠佳,膀胱壁光滑,均匀;前列腺大小形态正常,膀胱精囊角清晰。扫及肠管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盆壁结构正常,两侧腹股沟区可见多发淋巴结影。
手术记录:麻醉满意后,患者头低脚高位,常规消毒铺巾。留置导尿,沿脐左侧缘作纵行小切口,以气腹针穿刺入腹腔,建立12mmHg二氧化碳气腹。置入腹腔镜,直视下在左右两侧腹直肌外缘各穿Trocar1根,检查见双侧睾丸未位于腹腔内,考虑双侧睾丸位于腹股沟,超声刀充分游离双侧精索以减张。取左腹股沟切口约4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腹外斜肌腱膜,在内环口处上方腹腔内找到左侧隐睾,大小约2.0*4.0cm,质软,未及无明显肿块,向上充分精索至腹腔,未闭之鞘状突充分分离后以1#丝线高位结扎,关闭腹膜。切断并结扎左侧睾丸引带,打开睾丸鞘膜,将左侧睾丸回纳入阴囊肉膜内,见左侧精索张力仍较大,以丝线肉膜内固定,精索固定缝合于外环口周围组织。同法处理右侧睾丸,见右侧睾丸位于右腹股沟内环口处,充分游离后见右侧精索张力仍较大,予下降固定。观察伤口无明显出血,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皮肤及Trocar切口。手术结束。术中出血少,术后病人安返病房。
临床最终诊断:双侧隐睾。
隐睾(cryptorchism)是指睾丸没有下降到正常阴囊位置。在正常胎儿的生理发育过程中睾丸下降经历了3个阶段,即腹内睾丸下降至腹股沟内环,腹膜鞘突及腹股沟管发育和睾丸经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中。约有3.4%足月出生的男婴睾丸没有下降,绝大多数于出生后3个月内下降至阴囊中,至1岁时隐睾发病率为0.8%~1.5%。
[临床表现] 隐睾在临床分为5类:①腹腔内隐睾(隐睾位于腹股沟管内环以上);②腹股沟管隐睾(隐睾位于腹股沟管内、外环之间);③阴囊高位隐睾;④异位隐睾;⑤可回缩的隐睾。
隐睾的临床检查首先为触诊。触诊摸不到的隐罩约占患者的20%,其中50%在腹股沟管内,20%~25%在腹腔内,15%在腹股沟管外环以下,10%是睾丸缺如。
[影像学表现]
(1) CT隐睾在CT上表现为睾丸移行部位有一1~3 cm大小卵圆形软组织块影,边界轮廓光整,密度均匀。若肿块体积偏大,内密度不均匀者,应高度怀疑隐睾恶变,恶变睾丸边界多清楚,这是由于睾丸白膜限制了睾丸恶性肿瘤向周围蔓延。
(2) MRI检查显示隐睾为睾丸移行区域内小椭圆形软组织影。由于睾丸实质内的曲细精管含大量蛋白质和水,故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于脂肪的高信号。睾丸白膜和鞘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呈线条状T1WI、T2WI低信号。静脉注射造影剂,隐睾信号中度强化,高于邻近肌肉组织。隐睾发生恶变后,除体积明显增大外,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但低于正常睾丸组织。
[诊断要点] 隐睾患者常因阴囊空虚、内无睾丸来就诊。也有以“疝”为主诉而就诊者,或因双侧隐睾、婚后不育而来做检查的。对临床上在阴囊内摸不到睾丸者,应首先使用超声波作为筛选诊断。CT与MRI是日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用来检查任何部位的隐睾,特别在高位隐睾的诊断中有相当的价值。
[鉴别诊断] 对于摸不到睾丸的隐睾与无睾丸的鉴别应予重视,因为后者不需要手术。如果病例染色体为XY型,血清尿促卵泡素(FSH)升高,血清睾酮(T)降低,而且睾酮的水平对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刺激无反应,则为双侧睾丸缺如(即无睾丸),不需要手术探查。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008
校对:王宇军
阅读:1129
文章已于2023-10-08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