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51岁,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阵发性进行性加重,疼痛位于全腹,无放射痛,伴有腹胀,停止肛门排气排便,既往曾患肠梗阻,自述一年来肠梗阻3次,无手术史。
实验室检查:肿标阴性。
病案讨论
影像表现:CT平扫右侧中下腹腔部分小肠聚集成团状、菜花状或香蕉状排列,位置较固定,边缘可见稍高密度的纤维包膜,及内见线条状的纤维分隔,呈茧样或新月形,其内肠管轻度扩张积液,肠壁未见明显增厚。
CT增强可见包裹的纤维膜轻度强化,似见包膜入口。肠管壁亦见有强化。
临床诊断:腹茧症。
腹茧症(abdominal cocoon) 以小肠被茧状包裹在一层异常的纤维膜内为其特征,故又名先天性小肠禁锢症、小肠茧状包裹症、包膜内粘连性肠梗阻和小肠节段性纤维包裹症群、腹腔茧状包裹症等。本病为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肠梗阻。1978年由Foo首先报道并命名。其特征是由于慢性腹腔内纤维炎症过程,导致小肠部分或全部被增厚的纤维胶原膜包裹。这层纤维膜可继续向周围或远处蔓延,将腹腔内其他脏器包裹,如结肠、阑尾、盲肠、胃、肝、脾、子宫及附件等。其结果是形成的纤维膜覆盖、固定并最终收缩肠道,损害其运动性。
病因:至今确切病因不清,可能与发育异常、性别、地域、药物、感染、腹腔化疗/透析治疗/手术史等因素有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临床分型:分局限型及弥漫型,前者指部分小肠或脏器被纤维膜包裹,后者指全部小肠合并或不合并其他脏器包裹。
MSCT影像表现:
(1)肠外“ 包膜征”:是指聚集的病变小肠周围可见茧样环形等或偏低密度纤维包膜,称之为“包膜征”。包膜一般厚约2~5 mm,最厚可达12 mm可呈单层或多层;包膜可以是完整的或不完整的(分析包膜不完整的原因:包膜CT显示程度不同所致,部分含纤维脂肪组织的包膜可能无法显示;反复的慢性炎症牵拉导致部分包膜薄弱部分出现撕裂而不完整;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包膜);包膜厚薄不一,境界可清晰光滑亦或毛糙模糊(根据病理特点,纤维包膜可伴有或不伴有炎性浸润改变。“包膜征”是腹茧症最直接和最特异性征象,多数学者认为腹部发现“ 包膜征 ”即可诊断腹茧症。
(2)小肠聚集折叠呈特异固定形态:局限性或全部小肠聚集成团,病变肠管折叠可表现为菜花状、拧麻花样、手风琴样、香蕉串样、字母“U”样以及“假肿瘤征”样改变,形 态相对固定,且位置多固定不变。
(3)“小肠隔离征”:病变小肠与周围正常肠袢分界清晰,呈“隔离样”改变,表现为透亮线影,即“小肠隔离征”。该征象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高。
(4)小肠梗阻表现:多表现为小肠不全性梗阻,可以是膜前型、膜内型或膜前膜内型小肠梗阻,但几乎不会出现膜后型小肠梗阻。梗阻表现主要为小肠局限性或节段性肠腔扩张积液积气,可见多发气液平面和/或 小肠“肠粪征”,以及膜内肠壁间粘连、小肠肠壁增厚强化等征象。
(5)其他征象:包括肠周局限性包裹性积液、结肠挤压改变,脏层腹膜增厚粘连等。
鉴别诊断:
腹内疝、粘连性肠梗阻、肠系膜扭转、包裹性腹膜硬化征、腹膜假性黏液瘤等。
腹茧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小肠形态改变,聚集成团包绕所致的肠梗阻或软组织包块!
2.肠间茧样纤维膜包裹,即所谓的包膜征,延迟有强化!
3.肠系膜增厚及肠系膜血管改变,迂曲扭转,常见有旋涡征!
4.肠间有积液水肿!
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类型:整理
病例ID:ZYLM000003161
校对:王宇军
阅读:1932
文章已于2023-09-26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