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54岁,
发病情况:患者为中年女性,发病情况:纳差、厌油、乏力 2 月余,尿黄 20 余天。
现病史:患者近 8 月来因咳嗽长期自服草药治疗,2 月前开始出现纳差、厌油、乏力,伴恶心, 无呕吐,未就诊,近 20 来天开始出现小便黄,伴腹胀,无皮肤瘙痒、关节疼痛,无皮疹、发热、畏寒、 寒战,无腹痛、腹泻,无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至当地医院输 液治疗(具体不详),行肝功能检查示:ALT 217.2U/L ASL 182.4U/L GGT 1125.4U/L ALP 486.9U/L TBIL34.76umol/L DBIL 15.54umol/L UBIL19.22umol/L ,为求诊治到我院就诊,收入我科。患者病程中 精神、饮食、睡眠欠佳,小便黄,大便如常,近 2 月来体重下降 5 斤。
既往史:2023 年 2 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出院诊断为:1、药物性肝损害 2、观察自身免疫性肝炎 3、免疫球蛋白升高 IgE 4、心律失常 频发实性早搏 5、高氨血症 6、慢性咳嗽,自诉有先天性心脏病, 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无过敏史。
病例讨论
影像表现 肝脏体积不大,轮廓规整,实质未见异常信号,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肝门区胆管及胆总管下段节段性变窄,局部管壁增厚。胆囊内未见异常信号,囊壁厚。胰腺弥漫略肿胀,呈腊肠样改变,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脾脏形态、信号无异常。双肾多发楔形斑片状等T1稍短T2信号。肝门区、肝胃韧带区、腹主动脉旁多发增大淋巴结。
MRCP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并节段性狭窄,胆囊不大,胰管未见明显扩张。
1.肝内外胆管扩张并多处节段性狭窄、壁厚。
2.胰腺肿胀,信号不均。
3.双肾多发异常信号。
以上多考虑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胆管炎、肾病,请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
4.肝门区、肝胃韧带区、腹主动脉旁多发增大淋巴结。
血清IgG4 15.0g/L(0.03-2.01g/L)。
如上图所示胰腺肿胀,呈腊肠样改变,双肾多发小斑片状T2WI稍低信号,肝内外胆管节段性狭窄与扩张。
IgG4 相关性疾病主要累及胰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腊肠征 」、「 荚膜征 」等。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能够使受累器官和组织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也可与胰腺外多个器官病变并存,有时胰腺可无病变,不同时间内累及多个器官是这一系统性疾病的特征。
胆道系统
约 88%AIP 表现为 IgG4 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为 IgG4 相关性疾病第二常见累及器官。患者也可表现为无胰腺受累,而仅仅表现为胆道受累。
其组织病理改变与 AIP 类似,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纤维化所致的硬化性胆管炎。最常见累及部位为胆总管胰腺段,表现胆总管管壁增厚、不规则狭窄,增强后有强化,其上方胆道梗阻扩张。IgG4 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也可表现为肝内胆管受累或多个节段胆管病变,肝门部胆管壁增厚狭窄且伴有软组织肿块时,易误诊为胆管细胞癌。若不治疗,IgG4 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可能自行消退或进展为胆源性肝硬化。
胆囊累及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病理上表现为 IgG4 阳性浆细胞浸润及壁内纤维化,US 上表现为低回声,T2WI 为低信号,增强后胆囊壁呈明显、持续性强化。
肾脏 约 1/3AIP 出现肾脏受累,组织病理上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伴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影像上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类圆形或楔形肾皮质病灶、皮质周围病灶、肿块样病灶、肾盂受累。
肾皮质受累通常为双侧性、多灶性,少数情况下为肾内孤立性病灶,与肾脏肿瘤鉴别困难。CT 上肾脏病灶通常为低密度,MRI T1WI 为等-低信号,T2WI 为低信号,增强早期呈相对低密度,延迟后呈轻度强化。
腹膜后纤维化 约 10%-20%AIP 出现腹膜后纤维化,这种腹膜后纤维化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膜后纤维化影像表现类似。影像上表现为腹膜后斑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输尿管,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可有受压表现,但通常无明显移位。激素治疗后腹膜后软组织可缩小。
硬化性肠系膜炎 硬化性肠系膜炎为累及肠系膜脂肪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可伴发于 IgG4 相关性硬化性疾病。影像上表现为肠系膜区密度不均匀增高的脂肪密度肿块、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可包绕肠系膜血管。激素治疗后有效。
淋巴结肿大 IgG 阳性浆细胞在淋巴结浸润所致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最大可至 2 cm,激素治疗有效。肿大淋巴结可分布于腹膜后、胰腺周围、肠系膜、纵隔、肺门及颈部,胰腺周围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相对较为常见。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365
校对:王宇军
阅读:1343
文章已于2023-10-2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