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子宫内膜样囊肿

杨卢粉

发布于2024-02-26 23:13

免费
简要病史

患者:女,53岁;

主诉:体检发现盆腔肿物25天;

现病史:平素月经规律,4-5/30-37天,量中,有痛经,可耐受。25天前体检查彩超提示:右侧附件区混合性包块(大小约60X52mm),宫颈肥大,宫颈囊肿(多发),左侧附件显示不清;宫颈 TCT回示:非典型鳞状细胞,不能明确意义(ASC-US)。患者无腹痛及不规则阴道出血,无阴道流液,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泻、便秘,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心慌、胸闷等不适。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以“盆腔肿物”收入院。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可,睡眠可,大小便无明显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影像所见:膀胱充盈不佳。子宫直肠凹陷区偏右侧可见卵圆形异常信号,T1WI呈高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大小约为51mmx41mm X51mm,其内隐约可见条索样分隔;邻近子宫及直肠轻度受压移位,分界尚可。子宫前壁凹陷,宫颈口可见小囊样异常信号影,较大直径约47mm。盆腔可见积液影,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影。

影像诊断:1.子宫直肠凹陷区偏右侧占位,性质倾向良性可能,建议结合增强及病理;2.瘢痕子宫;3.宫颈囊肿;4.盆腔积液。

病理结果:右侧附件区子宫内膜样囊肿


image.png

      子宫内膜样囊肿,有分泌功能的子宫内膜异位于卵巢并形成囊肿,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约50%的患者双侧卵巢同时受累。

·WHO(2014年)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归入卵巢肿瘤分类中的表面上皮性肿瘤。

image.png

           巧克力囊肿是“肿块”但并非是“肿瘤”,它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生长于子宫腔内,受体内雌性激素的影响,每月脱落一次,形成月经。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形成异位囊肿,这种异位的子宫内膜也受性激素的影响,随同月经周期反复脱落出血,如病变发生在卵巢上,每次月经期局部都有出血,使卵巢增大,形成内含陈旧性积血的囊肿,这种陈旧性血呈褐色,黏稠如糊状,似巧克力,故又称“巧克力囊肿”。这种囊肿可以逐渐增大,有时会在经期或经后发生破裂,但很少发生恶变,可在宫腔镜的窥视下看到子宫内膜样组织。虽然这种病初起只见有小型囊肿,但拖延日久不去重视治疗,或坚持服药,则每次月经来潮前后腹痛剧烈,患者多因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周期性充血、出血及剥脱等月经样变化,故又称它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表现与病理基础】

约20%病例无自觉症状。一般多有痛经,呈继发性渐进性,有逐年加剧倾向。子宫直肠窝阴道后穹隆,宫骶韧带等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可发生性交痛,而且常于月经前较为明显。月经失调,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有的经前出现点滴出血或有不孕,约30%~70%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伴有不孕症。卵巢子宫内膜囊肿,囊壁较脆,经血逐渐增多,囊壁破裂,内容物溢入盆腔刺激腹膜可引起腹膜炎出现急腹症。妇检查体可有子宫粘连。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不活动囊性肿块伴有压痛。

主要的病理变化为移位内膜随卵巢功能变化,周期性出血和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终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褐色实质性结节和包块。典型的异位内膜组织在镜下可见子宫内膜上皮,腺体内膜间质,纤维素以及出血成分。异位内膜组织随卵巢周期变化而有增生和分泌改变,但其改变与在位子宫内膜并不同步。

【影像学表现】

超声表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单侧或双侧卵巢肿大和出血性囊肿形成,囊内有陈旧性出血,典型表现为子宫后方出现圆形或者不规则性无回声区,厚壁,内壁欠光滑,血液极化和纤维素沉积后,内有散在或密集光点,改变体位可见光点移动。声像图随着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

CT表现:通常表现为盆腔内囊性肿块,以及囊腔内积血表现,由于出血时间不同而有不同的CT密度。可为水样密度,也可表现为高密度囊肿。多数病灶因周围组织粘连成为轮廓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增强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强化而囊内容物无强化。

MRI表现:囊壁较厚不光滑病变内信号呈表现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囊肿,囊肿周围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病变信号由于病灶内反复出血,积血的时间与成分不同,造成囊液成分复杂多样,且合并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新鲜出血呈短T1WI或等T2WI信号,陈旧出血在MR上可表现为长T1WI长T2WI信号,绝大多数巧克力囊肿在T1WI上显示脂肪样高信号,在T2WI上显示低信号或者液体样极高信号。通过压脂序列还可鉴别囊肿内液体成分。囊肿边缘与子宫周围可见不规则软组织信号粘连带,增强时粘连的软组织和腔内分隔可见强化。

鉴别诊断

1、滤泡囊肿:由卵巢排卵失败后继续生长而成,直径一般在3.0cm以下,不超过5cm,常无症状,但囊肿破裂或扭转可引起腹痛,病理所见囊肿表面光滑,单房,囊液为水样呈血性,壁薄,灰白色。CT示:单房囊性密度灶,囊液呈水样密度,囊壁薄,边界清晰;MRI示: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内部信号均匀,囊壁薄而光滑,增强囊壁轻度强化。


2、黄体囊肿:为排卵后囊性黄体持续存在或黄体血肿含血量多所致,直径2.5-6cm,大于4cm少见,为单房薄壁,常见囊腔内出血。病理所见早期可似血肿,卵巢表面呈特征性花环状。CT上表现为类圆形等低密度灶;MRI上合并囊腔内出血时表现为囊液信号多样、信号欠均匀,囊壁薄而光滑,增强扫描囊壁无明显强化。


3、囊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为卵巢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20%,肿瘤由来自三个胚层的成熟组织构成,其中以外胚层为主。绝大多数患者较年轻,20-30岁之间,单侧为著,常无症状,有时可触及包块,发生扭转时疼痛。病理所见肿瘤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囊壁较厚,内含皮脂样物质、脂肪、毛发,合并有浆液、牙齿或骨组织。CT示:内含脂肪、软组织密度和钙化的混杂密度囊性肿块,内可见脂液平面,囊壁可局限性增厚,呈结节状凸向腔内。MRI示:信号取决于所含成分,脂肪成分为T1w高信号,抑脂序列呈低信号;还可见由毛发、脱落上皮和皮脂形成的壁结节或囊内漂浮物,信号非常丰富,能体现出多胚层肿瘤的特点。


4、卵巢囊腺瘤:占原发肿瘤的25%,双侧发生率为15%,浆液性囊腺瘤可单房或多房,可含钙化,恶变率较高,粘液性囊腺瘤大多为多房,体积较大。易发生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腹盆腔部肿块及不同程度的压迫症状,少数可伴有月经紊乱。CT表现肿块呈水样密度,黏液囊腺瘤密度较高。壁和分隔多较薄且均匀一致,少数囊壁较厚或见乳头状突起,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有强化。MRI表现肿瘤边界清晰,间隔为线状短T2信号,瘤内液体呈长T1长T2信号,若含血液或蛋白信号更为复杂,有或无壁结节,呈中等信号的乳头状突起,中度强化。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4609

校对:李文文

阅读:1033

文章已于2024-02-2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