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卵巢畸胎瘤

刘娜

发布于2024-02-29 22:34

免费
简要病史

患者:女、39岁;

简要病史因“B超发现卵巢囊肿3天”入院,患者平素月经正常,3天前因放节育环就诊,B超发现左侧混合回声团,畸胎瘤不除外,宫颈多发纳囊,建议手术治疗。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影像所见: 左侧附件区见椭圆形异常信号影,大小约50×33mm,信号混杂,病变下部见斑片状双高信号影,T2抑脂序列呈明显低信号;病变上部信号混杂,可见液-液平 面,中心见类圆形稍高信号影,直径约18mm,边缘见等信号;T2WI及抑脂序列中心 类圆形高信号影,边缘见明显低信号影;DWI病变前缘可见斑片状高信号灶,ADC呈 低信号,增强扫描上部病变内见囊壁轻度强化,其余病变未强化;子宫及右侧附件区形态及大小未见明显异常,子宫内膜清晰,光整。盆腔平扫显示膀胱充盈欠佳, 壁光整,腔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所见平面盆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盆腔内见斑片状液体信号影。

image.png

诊断意见: 左侧附件区占位,考虑畸胎瘤可能,请结合病理性检查; 盆腔少量积液。

病理诊断:(左侧附件)成熟性囊性畸胎瘤。

860a4db1-c184-4330-acaf-945f01183b22.jpg

概述:卵巢畸胎瘤是最常见的卵巢肿瘤之一来源于卵巢生殖细胞。发病率约占卵巢肿瘤的20%,占儿童卵巢肿瘤的一半单侧多见。以成熟性畸胎瘤居多,约占97%,右侧多见,12%为双侧发病。发病年龄随不同病理类型而有侧重,如成熟畸胎瘤以育龄妇女为主;未成熟畸胎瘤多见于年轻患者。而成熟畸胎瘤恶变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多数患者无特殊症状,肿瘤巨大时,可产生腹胀、腹部隐痛和压迫症状如尿频尿急等,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扭转(卵巢畸胎瘤16%)、破裂(1%-4%)、恶性转化(1%-2%)、感染(1%)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20-30%有家族病史。

image.png

成熟畸胎瘤

1.由多胚层组织构成,因肿瘤成分以外胚层为主,故又称卵巢皮样囊肿。

最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育龄妇女为主,可为单侧或双侧

2.肿瘤以单囊为主,亦可为多囊,囊内含毛发和皮脂样物,囊壁内常有一个或数个乳头状突起(头结节),表面有毛发和牙齿长出,头结节切面可见骨、软骨及脂肪组织

3.根据瘤内脂肪组织的含量,其表现分为液性为主型、液脂型、头节型、脂肪瘤型和囊肿型。

4.脂肪为其特征性的影像表现

5.头结节:通常单个,呈类圆形,与囊壁成锐角相交;头结节中可见脂肪、钙化或有毛发附着;头结节是恶变的好发部位,如果直径>5cm的实性头结节、有明显强化并于囊壁成钝角相交的征象要考虑恶变。

image.png

未成熟性畸胎瘤:

体积较大、边缘分叶但境界清楚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实性部分较多且均表现为多发小囊样结构,脂肪成分少,钙化粗糙且不清晰,而囊性成分多均匀,几乎均为水样液体信号/密度 ;增强扫描后病灶内软组织成分显著强化。26% 未成熟畸胎瘤患者存在同侧的典型成熟囊性畸胎瘤。


鉴别诊断

1.脂肪成分较少的畸胎瘤需与卵巢浆液性/粘液性肿瘤鉴别

卵巢浆/粘液性囊腺瘤多为单房囊性,壁薄而光滑,囊壁可见乳头状突起,囊内多为稀薄的液体,在MRI 上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这与脂质成分不明显的囊性畸胎瘤较难区分,但囊腺瘤囊壁强化多以轻中度为主,有一定鉴别价值;

囊腺癌 :MRI 信号特征大体与囊腺瘤相似,但囊壁常常厚薄不均,可见乳头状或菜花状突起,增强后突起常呈明显强化,这与卵巢畸胎瘤实质部分多无或轻度强化有所区别。


2.脂肪成分为主恶畸胎瘤需与盆腔内含脂性病变鉴别

腹膜后脂肪瘤,需与脂肪成分明显的良性畸胎瘤相鉴别,两者虽然都以含脂肪信号为特征性MRI表现,但脂肪瘤的信号更趋均匀;边界不清的卵巢畸胎瘤有时需与腹膜后脂肪肉瘤鉴别,后者体积多较大,其脂肪以外成分强化多强于畸胎瘤,且钙化少见,一般可与鉴别。


3.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瘤(OMGCT)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始生殖细胞成分构成的肿瘤,其中无性细胞瘤和卵黄囊瘤最多见。其他肿瘤性成分包括未成熟或成熟性畸胎瘤、胚胎性癌、多胚瘤和/或绒毛膜癌也可出现。在诊断时应注明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所有的成分及其比例。根据其成分可有AFP、HCG、CA125、雌激素等不同程度的升高。


image.png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4637

校对:杨卢粉

阅读:945

文章已于2024-03-0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