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梁鸣

发布于2024-05-05 19:02

免费
简要病史

患者:女,13岁。

主诉:癫痫发作,右侧肢体无力就诊。

既往:新生儿缺血缺氧病史,智力较正常水平偏低。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CT影像表现左侧脑室不对称扩张、局部呈憩室样改变,脑室旁白质减少,见一裂隙状低密度影,达侧脑室旁,周围见异常团片状等密度影,部分向室管膜下突入。

     MRI表现: 双侧基底节、侧脑室结构不对称,左侧局部脑沟变深,左侧脑室不对称扩张,局部呈憩室样改变,见一裂隙状信号,达侧脑室壁,左侧局部脑白质减少,相应区域脑灰质贴近侧脑室; 右侧脑室额角旁、双侧基底节区可见少许斑点状T2WI稍高信号影,边界清楚,于FLAIR序列呈高信号。中线结构略向左侧偏移。

     临床诊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是缺血缺氧所致的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引起的疾病,以不同程度双侧痉挛性偏瘫、四肢瘫、智能低下为特征,为婴幼儿脑瘫主要原因之一,也称脑室周围白质减少症。PVL病因是围产期缺氧,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髓鞘形成障碍及胶质增生,晚期出现脑室周围白质梗死、萎缩、软化及囊性变。脑室旁白质血供来自脑室区和远脑室区的终动脉,未成熟儿终动脉深支的侧支循环尚未建立,妊娠晚期该部对缺血缺氧敏感,且该区为生发中心,代谢旺盛,易受低氧损伤。本病常见于早产儿及产后窒息后的存活儿童,临床上有产程过长、难产、窒息史,早期症状可不明显,逐渐出现智力运动发育迟缓、痉挛性下肢瘫痪及四肢瘫、抽搐、智能落后,以及眼震、斜视、视力降低等。


      影像表现:

      ①部位与形态:主要见于双侧侧脑室三角区周围,严重及长期缺氧时也可导致额叶及半卵圆中心白质病变。病变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也可累及额叶、外囊白质,脑白质减少,皮层灰质“逼近”脑室壁。脑室系统扩大,双侧侧脑室三角区为著,重者累及半卵圆中心,脑室壁轮廓不规则,局部脑沟裂增宽。重者出现脑室周围白质囊变;

  ②CT平扫为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密度减低,三角区周围明显,重者密度近似脑脊液。并发出血时为高密度影;

  ③MRI对上述病变显示更佳,且所见异常与患儿神经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缺氧后2~3天可见侧脑室周围白质斑点状或条状长T1长T2信号,6~7天时T2信号降低,此后因脑白质坏死、软化,逐渐出现囊性变及脑室壁不光整,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少数出现T1高信号,原因为出血、顺磁性物质沉积、脑皮质层状坏死等;

  ④髓鞘化延迟,胼胝体变薄,以体后部及压部为著,有时还可累及视放射与视皮质;

  ⑤PVL影像学分级:a.轻度:侧脑室三角区周围白质减少,侧脑室三角区及枕角形态欠规则,脑室壁失去正常的圆钝光滑,侧脑室三角部周围或额角可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其余部位脑灰白质信号正常。b.中度:脑白质明显减少,侧脑室三角区及额角与体部、半卵圆中心等区域可见散在斑片及条片状低密度与长T1长T2信号,可见小软化灶或囊变,脑沟、脑裂增宽,侧脑室扩大,可伴胼胝体形态和信号异常。c.重度:正常脑白质几乎完全消失,两侧半卵圆中心可见较大囊腔,两侧侧脑室显著扩大变形,外侧裂和顶叶部位的脑灰质贴近侧脑室。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5338

校对:陆喜红

阅读:1138

文章已于2024-05-1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