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典型病变——出血坏死性鼻息肉

陈菲菲 伊犁州友谊医院

发布于昨天19:44

诊断确定

男,29岁。

主诉:间断鼻塞、鼻出血2月

现病史:患者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呈间断性双侧交替,以右侧为主,间断鼻腔出血,无脓涕,有反复打喷嚏、鼻痒、流清涕,有涕中带血丝,无鼻腔恶臭味,嗅觉无明显减退,当时患者未在意,未就诊,之后症状持续存在,5月14日患者出现头痛不适,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完善鼻CT后诊断“鼻腔肿物”,病程中患者神志清楚,2周内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上呼吸道感染史,精神尚可,饮食及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近期内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1/10

病案讨论

CT所见:左侧鼻腔、额窦、筛窦、上颌窦见密度增高影填充,呈膨胀性改变,向右压迫鼻中隔,向上局部突入左侧眶内,右侧上颌窦内侧壁吸收变薄不连续。

CT诊断意见:左侧鼻腔、额窦、筛窦、上颌窦密度增高影填充,建议MR平扫、DWI及增强检查。

MR所见:

左侧上颌窦-中鼻道内见等T1、混杂长T2信号影,中心以高信号为主,内见分隔样稍短T2信号影,周围见环形低或稍短T1短T2信号影,DWI未见明显高信号影,增强后内部不均匀结节状强化,边缘无明显强化,鼻中隔向右侧推挤。双侧上颌窦、筛窦及左侧额窦内见长T2信号影。右侧上颌窦内见类圆形短及长T1信号影。

MR诊断意见:

左侧上颌窦-中鼻道混杂信号肿块,考虑: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左侧副鼻窦阻塞性炎症。

右侧上颌窦粘膜增厚并粘膜下囊肿。

M7_副本.jpg


手术记录:

……左侧中鼻道可见新生物及暗黑色凝血块,低温等离子刀及电动切割器部分切除新生物,大体部分位于左侧上颌窦口处,用探针及剥离子沿边界分块取出,上颌窦口扩大,左侧前组筛窦挤压变形,开放前组筛窦,筛窦内粘脓性分泌物,气房黏膜息肉样变,给予清理;切除钩突颅底及眼眶连接部,开放额隐窝周围气房,开窗额窦口,吸出额窦内黑色凝血块;于中鼻甲基板内下方切开中鼻甲基板进入后组筛窦,逐层开放后组筛窦,气房内见息肉样物……

病理:

肉眼所见:(鼻腔鼻窦肿物):灰红灰黄肿物一枚,大小2.4*1.7*1.2cm,似有包膜,切面暗红实性易碎,另见灰黄暗红碎组织一堆,大小合计5.2*4.0*1.2cm,取部分。

常规诊断:(鼻腔鼻窦肿物)镜下大部分组织出血及变性坏死,伴炎症细胞反应,部分

区为纤维结缔组织伴玻璃样变性,衬以复层扁平上皮,间质血管增生伴扩张、淤血,肉芽组织形成,考虑:息肉,请结合临床。


讨论:

一种特殊类型的鼻息肉,少见,仅占鼻息肉的4%-5%

又叫血管瘤性鼻息肉、血管扩张性鼻息肉

以出血坏死为特征

性别:青壮年多见

部位:单侧多见,好发于上颌窦(87.1%),少数原发于鼻腔(12.9%)

临床症状:单侧鼻塞

可能与感染、变态反应、黏膜内出血、外伤等有关

CT表现:

上颌窦和(或)鼻腔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病变边缘及内部可见高密度影

上颌窦和鼻腔呈膨胀性改变,骨质受压吸收,局部不连续,以上颌窦内壁最易受

常合并水肿性鼻息肉

MRI表现:

信号混杂,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高信号病变周边见低信号环(陈旧出血含铁血黄素),内部条状低信号(纤维化)

增强后结节状强化或斑片状强化,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海绵状增生扩张血管),但增强后较长时间仍有部分区域未强化

鉴别诊断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窦腔内形态不一的钙化(中央性分布),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增强后黏膜明显强化,窦腔内软组织不强化

海绵状血管瘤:20-40岁女性,鼻中隔,其次鼻腔外侧壁和鼻前庭,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密度或信号均匀,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内见流空血管影,动态增强扫描肿块呈“渐进性强化”且最后能完全强化

水肿性鼻息肉:多双侧发病,筛窦、上颌窦窦口,多向鼻后孔生长,边缘光滑,有蒂,水样均匀密度或信号,增强呈环形轻度线条状强化

内翻性乳头状瘤:中年男性多见,“骨炎征”、“脑回征”

黑色素瘤:含色素较多的在鼻内镜下呈黑色或棕色肿块,T1WI呈高信号影、T2WI呈低信号影,增强后T2WI低信号部分强化,呈中度不均匀强化

本例诊断要点:

      青年人

      鼻塞,病史长

      长T2信号部分伴明显结节状强化,纤维分隔,含铁血黄素环

      膨胀性骨质破坏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6514

校对:陆喜红

阅读:1062

文章已于2024-10-04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