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性脊柱炎

发布于2天前

几乎确定

患者:女,34岁。

主诉:周身游走性疼痛伴乏力2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体力活动后明显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症状出现时伴有乏力。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入院检查。

1/10

病例讨论

MRI表现:腰骶椎生理曲度可,T2WI示部分椎间盘信号略减低。腰3-5椎体信号异常, T1WI稍低,T2WI-抑脂呈稍高信号,腰4椎体前缘条状及小斑片状长T2信号,左侧腰大肌增粗,其内可见斑片状长T2信号。L2-S1椎间盘无突出,椎管无狭窄,L5-S1椎间隙变窄,终丝马尾未见异常信号。T2-压脂序列腰背部皮下可见纵行高信号。

影像诊断:腰3-5椎体及左侧腰大肌改变,考虑布病性脊柱炎可能,建议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腰背部皮下筋膜炎。

病例结果:布氏杆菌琥红平板试验:阳性,  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1:400(++)


        布鲁氏杆菌病脊柱炎是由于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脊柱炎。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腰部疼痛等症状;发热多为不规则热,15%~20%左右出现波浪热,几乎全部病例都会出现乏力。多汗也是本病的突出症状。还可以出现关节疼痛,因为脊柱受累,可以出现脊柱部位疼痛,腰部疼痛症状。但这些仅是布鲁氏杆菌感染脊柱的早期症状。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种菌,次为牛种菌。布鲁氏杆菌主要通过体表粘膜接触进入人体。有接触牛、羊等家畜、从事皮毛加工、饮用过未经消毒灭菌的乳品等病史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

血清凝集试验:布氏杆菌抗体滴度1:160以上有诊断价值,有较高特异性。

补体结合试验:1:16以上阳性对慢性布病有较高特异性。

抗人球蛋白试验:比凝集法灵敏100倍,特异性也好。

诊断标准:

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

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凡具备三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即可确定为布氏杆菌病)

X线表现:

椎体炎: 边缘型骨质破坏最常见,病灶呈多灶性多累及1-2个椎体上缘,椎体形态大体完整。

椎小关节炎: 多发生于邻近病变椎体,关节面破坏不规则,关节间隙进行性变窄,以至消失。

韧带钙化: 下腰椎多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前后纵韧带呈索条状钙化。

椎间盘炎:  早期椎间隙狭窄,密度增高,但椎体终板无破坏。

CT表现:

骨改变:  骨破坏灶多位于椎体边缘,破坏灶边缘有增生硬化带,无死骨及椎弓根的破坏(与结核鉴别)。

椎间盘改变:  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破坏,CT表现为等密度。

椎旁脓肿:  一般范围较局限,无脓肿流注(与结核鉴别);很少出现腰大肌脓肿。

骨膜改变: “花边椎”椎体边缘增生肥厚、钙化,形成鸟嘴状骨赘,新生骨赘和破坏灶形成。

韧带改变: 前纵韧带和棘间韧带钙化。


1727362026293.jpg


MRI表现:

椎体改变:  呈不均匀T1WI低信号,T2WI信号混杂,骨质硬化区呈低信号,椎体塌陷不明显,极少有脊柱后凸畸形(与结核鉴别)。

椎间盘:  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椎旁脓肿:  椎体前方、两侧或后方可形成脓肿,但常较局限,一般无流注现象(与结核鉴别)。

韧带钙化:   双低信号。


image.png

image.png

(本病例患者一年后复查,较前进展)

鉴别诊断:

1727361840688.jpg

                                     (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公众号,特此感谢!)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6566

校对:陆喜红

阅读:1385

文章已于2024-10-0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