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

王宇军

发布于昨天09:02

¥5.00/  50¥50.00 开通神级免费看
基本信息

男,72岁。

简要病史

主诉:发现胰腺占位7年余,乏力2月

现病史:2017年、2020年患者因腹部胀痛入住我科治疗。2月前患者出现乏力,寐差,外院全腹增强CT示:胰腺区及下方软组织肿块,并包绕(或侵犯)部分血管,倾向恶性肿瘤,腹腔多发迂曲增粗血管影。患者一般情况可,纳寐欠佳,二便可,近期体重减轻1kg。

既往史:“输尿管梗阻手术史” 6年余;先天性双足内翻病史;“胆石症”9年

病理及临床诊断

2017-11-07 EUS-FNA检查

胰腺穿刺涂片:胰腺细针穿刺涂片未见肿瘤细胞。

胰腺穿刺涂片:胰腺细针穿刺快速细胞学未见肿瘤细胞。

胰腺穿刺液基标本3次:胰腺细针穿刺液基细胞学未见肿瘤细胞。

胰腺病理诊断:“胰腺穿刺标本”少量导管上皮细胞、腺泡细胞及胰岛细胞。

免疫球蛋白G4(IgG4):11.80 g/L,正常值0.03-2.01g/L。

临床最终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


影像资料
1/10
影像表现

CT表现

1.胰腺下方软组织肿块影,包绕(或侵犯)部分血管,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考虑恶性肿瘤倾向;腹腔多发迁曲增粗血管: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腹膜增厚、浑浊;腹腔积液。

2.胰腺体积较前(2017.10.29)缩小,胰管轻度扩张。

3.肝内胆管及胰管轻度扩张。

4.胆囊结石。

5.左肾萎缩,两肾多发小囊肿。

6.右肾盂及输尿管上段扩张积水。

7.附见:右侧胸腔积液。

image.png

image.png

MR表现

1、胰腺后部脊柱前方条片状混杂低密度影,病灶包裹腹膜后大血管及两侧输尿管,考虑腹膜后纤维化,继发右侧肾盂、输尿管上段及左侧输尿管扩张积水。胰腺实质改变,考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2、胃腔周围多发迂曲血管影,脾脏增大,考虑胰源性门脉高压。

3、左肾萎缩,双肾灌注不良。

4、胆囊结石,胆囊炎。

5、膀胱多发憩室。左侧输尿管下段开口于膀胱左前壁。

6、右侧阴囊内钙化灶,考虑结核所致。

7、双侧腹股沟多枚淋巴结影,部分增大: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最终诊断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

病例讨论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伴纤维化的疾病,可累及多个脏器或组织。

发病机制

IgG4-R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但研究表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均被证明参与其发病过程。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感染诱发、自身抗原和自身环境等抗原持续刺激、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激活,以及T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促进B细胞发生抗体类别转换、体细胞高频突变并分化为产生免疫球蛋白的浆母细胞。

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虚弱乏力,体重减轻,发热。

  • 器官特异性症状:如胰腺受累的腹痛、脂肪泻;胆道受累的梗阻性黄疸;唾液腺受累的无痛性肿大等。

病理表现

  • 组织学特点:大量淋巴细胞和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纤维化,闭塞性静脉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影像表现

  • 肺实质病变:

    • IgG4-RD可引起肺实质病变,表现为结节、肿块或间质性肺炎。这些病变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可能呈现为磨玻璃影、网格影、肺泡实变、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等。

  • 气道病变:

    • 气道受累时,患者可能出现哮喘样症状,如咳嗽、喘息和气短。影像学上可见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内肿块或管腔狭窄。

  • 纵隔病变:

    • IgG4-RD相关的纵隔病变常表现为纵隔淋巴结增大或硬化性纵隔炎,临床表现可能包括胸痛、胸闷或声嘶。

  • 胸膜和心包病变:

    • 胸膜和心包可能受累,表现为增厚或浆膜腔积液。心包受累时可能出现心包积液、心包增厚,甚至缩窄性心包炎。

  • 血管病变:

    • IgG4-RD可能引起血管炎或血管周围炎,严重时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

  • 胰腺:IgG4-RD所致的胰腺病变常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影像学上可见胰腺弥漫性肿大,轮廓不规则,周围可能有脂肪层浸润。增强扫描时,胰腺实质可见明显强化,周围可能有低密度环,这是IgG4-RD的一个典型表现。

  • 胆道:胆管壁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呈串珠样改变。

  • 肺部:实性结节或团块影,圆形磨玻璃影,蜂窝肺,支气管扩张等。

  • 肾脏:肾脏受累时,CT或MRI检查可能显示肾实质内多发低密度结节或斑片状浸润,肾盂和肾周组织可能呈现弥漫性增厚。

  • 淋巴结:受累淋巴结通常表现为肿大,影像学上可能显示为淋巴结内部结构紊乱,淋巴结肿大明显时可能形成淋巴结团块。

  • 硬化性肠系膜炎:表现为肠系膜间隙均质或不均质软组织肿块,T1WI和T2WI呈偏低信号,边界清晰或不清,可能包绕肠系膜血管,伴有肠系膜血管狭窄。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强化,伴延迟持续性强化。

  • 腹膜后纤维化:可表现为腹膜后斑片状、广泛的纤维化组织,常涉及主动脉周围或输尿管周围。

治疗

  • 糖皮质激素:一线治疗药物,起效迅速,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

  • 传统免疫抑制剂:用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患者。

  • 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用于二线治疗,对某些患者可能更有效。

  • 手术治疗:在紧急情况下,如药物治疗不能迅速解除器官压迫或梗阻时采取。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6590

校对:李文文

阅读:1313

文章已于2025-02-19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