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atic.zgyxyxlm.com//upload/fenbitou/course/20250210/1739161939203108158.jpg)
¥5.00/ 50¥50.00 开通神级免费看
基本信息
患者:女,79岁。
简要病史
病史:高血压。
影像资料
1/10
影像表现
CT:左侧额部示团片状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大小约1.7cm×1.4cm,邻近颅骨受压、变薄。
MRI:左侧额骨局部骨质破坏,内见结节状等信号,边缘示囊状长T1长T2信号,范围约为2cm×1.7cm,临近脑实质稍受压。
薄层3D-MR:见脑沟、回向外延伸。
最终诊断
蛛网膜颗粒压迹并脑组织异位。
病例讨论
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为蛛网膜颗粒。简单这样理解,蛛网膜颗粒就是蛛网膜通过缺损的硬脑膜形成的脑脊液疝。它一般分布于中线两侧2cm-3cm左右,一般分布于上矢状窦、横窦、海绵窦、岩上窦、直窦。它可压迫颅骨内板形成压迹,甚至伸入板障,称为蛛网膜颗粒压迹,一般比较轻。目前很少行头颅X线检查,主要是通过CT、MRI发现。
CT表现为:发生于中线两侧的颅骨内板、板障内骨质缺损,呈圆形或矩形或多囊状,无骨质硬化,内部可见分隔。
MRI表现:(1)多位于中线两侧,边缘清楚,呈柱状、乳头状、山丘状不等;(2)缺损区呈T1低T2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同;(3)与蛛网膜下腔相通;(4)颅骨内板常见缺损口,常不穿过板障及外板,无软组织肿块及占位效应;(5)增强扫描无强化。
该例显示脑组织疝入蛛网膜颗粒,属于比较罕见的现象。
该疾病需要跟脑膜脑膨出鉴别,部分脑膜脑膨出比较隐匿,仅仅局限于板障。这两者区别在于:①蛛网膜颗粒发生于特定位置;②蛛网膜颗粒压迹存在硬脑膜的缺损。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7370
校对:杨卢粉
阅读:375
文章已于2025-02-13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