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肾嗜酸细胞腺瘤

黄宗慧

发布于2025-03-11 17:23

诊断确定
¥5.00/  50¥50.00 开通神级免费看
基本信息

患者:女,58岁

简要病史

主诉: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1天

现病史:患者一天前定期体检时查泌尿系超声回报右肾占位性病变。建议患者手

术治疗。患者无肉眼血尿,无发热、腰痛、尿痛、脓尿等不适症状。

既往史:平素健康情况良好,高血压10多,现血压控制尚可。


影像资料
1/10
影像表现

检查所见:

右肾形态不规整,右肾见类圆形略低密度影,边界尚清,突出于肾脏表面,最大截面大小约4.8cm×4.2cm,其内密度不均匀,平扫CT值约44HU,增强扫描皮质期CT值约为144HU,髓质期及排泄期CT值分别约为128HU、109HU,病灶中心见无强化区,其周见多个小淋巴结影。

检查诊断:

右肾富血供占位,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



最终诊断

病理结果:嗜酸细胞腺瘤

病例讨论

嗜酸细胞腺瘤

一、概述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 RO)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起源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发病率占肾脏肿瘤的3%~7%。目前对该病病因认识不明确,可能与DNA表达有关,尤其与第1号染色体及Y染色体的丢失有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无明显典型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时发现,瘤体较大或内生性生长累及肾盂肾盏时可出现腰痛、腹部包块或镜下血尿等。

二、组织病理学

       肿块多为单侧单发,呈圆形或卵圆形,好发于肾皮质常凸出于肾轮廓之外,瘤体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常局限于肾实质,极少侵犯肾包膜及血管。RO虽是良性肿瘤,但也有出现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报道。

三、影像表现

1、CT

①平扫: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位于肾皮质区,呈等/稍低密度。肿瘤常边界清晰,可有假包膜形成,可出现中央瘢痕、囊变、坏死,较少出现钙化、出血。

②增强扫描:多数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强化峰值多位于皮质期,且实质期保持较高程度强化,排泄期密度逐渐减低;部分病灶强化峰值位于实质期。总体呈“快进慢出”式强化。【与肾透明细胞癌相比,RO强化程度一般不高于肾皮质。肾透明细胞癌于肾实质期多会出现明显廓清,呈“快进快出”表现,而RO多保持较高程度强化或持续强化,呈“快进慢出”】

③特殊征象:

节段增强反转——指肾肿块在皮质髓质期有2个不同强化节段,且强化程度在肾实质期出现逆转。对诊断RO具有高度敏感性,但并不是特异性征象。这可能与肿瘤基质内肿瘤细胞巢、小管和腺泡排列紧密程度不同有关。

image.png

中央瘢痕——病灶中央不规则形、星形和多边形低密度区,是由于肿瘤生长缓慢,中心长期缺血并纤维化所致,瘢痕呈边缘强化,且随时间延长呈向心填充趋势,瘢痕多为中心性,也可为偏心性。

屏幕截图 2025-03-13 145738.png

a皮质期图像显示一个直径为4.1cm肿块,可见中央低密度区(箭头), b和c髓质期和排泄期图像示中央低密度区以向心方式缓慢增强

假包膜——是临近肾实质受肿瘤挤压而形成,平扫多呈等密度,不易发现,增强扫描包膜可见延迟轻度强化,使得肿瘤边界显示更加清晰,提示肿瘤未侵犯邻近组织结构。【类似肾细胞癌的包膜,不同点在于肾细胞癌包膜往往不完整】

2、MRI

RO 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其假包膜T2WI低信号;瘢痕组织T1WI和T2WI呈低信号,若瘢痕组织含水较多(如新鲜瘢痕或黏液变性)T2WI呈较高信号;增强后强化方式同CT。

image.png

(图2a T1WI,图2b T2WI )右肾可见一稍长T1稍长T2影,信号不均匀,内见中央瘢痕影(细箭头);(图2c 皮质期,图2d 延迟期)增强后皮质期明显强化,延迟期中央疤痕反转强化

四、鉴别诊断:嫌色细胞癌(Ch RCC

1、背景:Ch RCC为低度恶性、乏血供肿瘤,多位于肾髓质,可不同程度向肾窦及肾皮质膨胀性生长,瘤体一般较大,极少发生远处转移。

2、CT:多为单发,密度较均匀,以等密度多见;可有钙化,表现为条片状或点状;坏死、囊变相对较少见。增强轻到中度强化、“缓慢升高”,且各期均低于肾皮质强化程度,髓质期达峰值;可表现为在相对均匀轻至中度强化背景下出现点状、线状及片絮样明显强化,有时可见中央瘢痕及轮辐状强化。

f4fa9be5aac3c2dae345ce3bb0431234.png

3、MR:T1低/等于皮质信号,T2、T2压脂等/稍低于肾皮质信号;不含脂质,同反相位信号无明确减低。

4、如何鉴别:Ch RCC也可出现中央瘢痕、节段增强反转、轮辐状强化,但较RO少见。Ch RCC中央瘢痕内缘较规则,增强扫描显示更清晰,而RO中央瘢痕内缘强化后多不规整(还可通过免疫组化S100A1在RO中呈阳性,而Ch RCC呈阴性鉴别)。且Ch RCC强化程度较RO低,呈延迟强化,皮质期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边界欠清,强化较均匀,肿块内坏死、囊变更少见。

image.png

A:CT平扫示右肾等、略低密度肿块,其内可见低密度中央瘢痕(蓝箭头),边界清楚 B:皮质期肿块呈轮辐样强化(红箭头),其内见多发皮质期小血管征,强化峰值在皮质期 C:实质期肿块强化略减退,中央瘢痕无明显强化及范围缩小,邻近血管受压移位(黄箭头)D:肾盂期肿块内中央瘢痕延迟强化,范围缩小

参考文献

[1]姬慧君,陈盈秀,刘浅浅,等.肾嗜酸细胞腺瘤的MDCT诊断与误诊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3,30(02):93-98.DOI:10.16073/j.cnki.cjcpt.2023.02.05.

[2]李昇霖,邓娟,薛彩强,等.能谱CT鉴别肾脏嗜酸性细胞腺瘤和嫌色细胞癌[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0,36(11):1679-1684.DOI:10.13929/j.issn.1003-3289.2020.11.021.

[3]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晨读结果公布2024.08.06 泌尿系统疾病——肾嗜酸细胞腺瘤



类型:整理

病例ID:ZYLM000007550

校对:杨卢粉

阅读:1928

文章已于2025-03-20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