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

李文文

发布于2天前

诊断确定
¥5.00/  50¥50.00 开通神级免费看
基本信息

患者:女,76岁。

简要病史

主诉:腹痛2月余,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疼痛,不伴发热、恶心,不伴呕吐,为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重;院外自行抗炎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起病以来,患者精神可,进饮食少,大小便已解,体力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阴性。

影像资料
1/10
影像表现

下腹部CT平扫及增强:右下腹回盲部可见一椭圆形囊性密度影,边界清,大小约4.5×3.6cm,增强扫描示囊壁轻度强化。病灶周围脂肪间隙尚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盆腔少量积液。

最终诊断

术中所见:探查肝、脾、胃及小肠浆膜层未见异常,盲肠内侧可见一约5cm×4cm囊性肿块,腔内可见黄褐色胶冻样物,结肠系膜及结肠中动脉血管根部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决定行3D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术。

病理诊断: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

图片1.png

病例讨论

       阑尾黏液性肿瘤属于上皮来源肿瘤,分为良性囊腺瘤及恶性的囊腺癌,WHO 2010年版本增加了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LAMN),其属于生物学行为难以明确的肿瘤类别。临床症状与急慢性阑尾炎相类似,常表现为右下腹痛及右下腹包块为首发症状和体征。本病具有一定的恶性倾向改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及术前及术中预防肿瘤破裂,防止肿瘤的种植转移是提高患者生存的关键。

       影像学表现:阑尾管径增宽呈囊状圆形、椭圆形或长茄子状形态,呈单房或多房分隔样改变,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多发斑点状、弧形及蛋壳样钙化;肿块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其内充满大量胶冻状黏液,内囊液密度一般较均匀,CT值通常不超过20Hu,腔内未见明确实性成分,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或无明显强化。当假性黏液瘤形成时,可见腹膜及网膜不均匀增厚,肝脾周围可形成“扇贝样”压迹,成因是由于黏液中的上皮细胞刺激腹膜及网膜,而形成弥漫性转移灶。

       鉴别诊断:

       1. 单纯性阑尾炎:影像学表现为阑尾根部粪石、阑尾增粗、阑尾壁水肿增厚;穿孔后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周围脂肪密度增厚,囊内外均可见“蜂窝状”积气。

       2.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囊壁略增厚,囊内分隔较黏液性囊肿多见,囊壁可见颗粒样后弧形钙化灶,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一般局限于阑尾,不发生腹膜假性黏液瘤。

       3. 阑尾黏液性囊腺癌:表现为右下腹囊实性肿块,囊壁较厚且不均并可见明显强化,可见壁结节或分隔条絮样强化,边界相对模糊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常侵犯邻近组织。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7609

校对:杨卢粉

阅读:917

文章已于2025-04-05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