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女性,74岁
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部疼痛不适,既往有腰部外伤史。
CT:所示T11-L5椎体变扁,部分楔形变、双凹改变,以L1椎体楔形变为甚,且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其内见横行条状气体密度影填充,椎体后缘局部不连续。
MRI:L1椎体楔形变明显,大部分呈T1低T2不均匀低信号,偏上半部分见条片状T1低T2高信号液体聚集填充,压脂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液体信号更高。
L1椎体Kümmell病
Kümmell病(Kümmell's Disease,KD)是一种由创伤后迟发性椎体缺血性坏死引发的椎体骨折塌陷伴骨不连,最早见于1895年由德国医生Kummell报道了6例由于微小损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畸形。好发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患者就诊时通常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及椎体塌陷所致的脊柱后凸畸形。
发病机制
椎体缺血性骨坏死假说:轻微的外伤导致椎体内骨小梁微骨折,使营养椎体的血管受到损伤,从而导致椎体供血不足,进而导致骨小梁缺血坏死,椎体无法自行修复,从而导致椎体塌陷。椎体的前1/3血供较后2/3少,所以Kümmell病(陈旧性椎体骨折骨不连)多发生在椎体的前1/3。前椎体压缩明显,从而导致后凸畸形的发生
椎体假关节形成假说:有的学者认为Kümmell病的发生机制是骨折后的椎体内骨折断端骨不连,形成椎体内的假关节,导致骨折椎体存在动态的活动,从而导致椎体不稳的发生。而骨折的不稳会导致患者疼痛的加重,同时因为身体自身重力的原因,导致椎体塌陷,从而形成后凸畸形。
危险因素:骨质疏松、中年男性、长期激素治疗、放疗和酗酒,伴有代谢性疾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骨髓小动脉脂肪聚集和栓塞,Schmorl结节形成,年轻人屈曲过度造成脊柱负荷量增加。
临床表现
初始损伤期无临床症状;后期患者可有轻微腰背部痛为主诉,但不影响下肢功能;隐匿期基本无症状和主诉,持续数周至数月甚至数年;复发期表现为在首次骨折的区域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与一般OVCF相比,其疼痛程度更为剧烈,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也明显要高。终末期:持续的脊柱后突畸形、脊髓压迫。
Kummell病分型
I型:伤椎压缩<20%,邻近椎间盘无明显退变
I型:伤椎压缩>20%,椎体后缘骨皮质完整
III型:伤椎后缘骨皮质不完整,严重者可压迫脊髓
影像表现
X线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密度可增高,椎体内可见气体密度。气体填充椎体裂隙的低压力区,类似正常关节内的气体。CT:“真空裂隙征”,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内出现气体或者液体,周围边缘的骨质吸收、硬化;
MRI:可以有效评估,根据研究发现,MRI及病理可将IVC表现分四型:
液体型,T1WI低信号、T2WI散在高信号,病理学上为广泛的椎体坏死及坏死后骨吸收;压缩型,椎体明显楔形变(前柱明显变扁而后柱无明显变化),T1WI低信号,T2WI中等信号,病理上为椎体坏死、骨髓纤维化、肉芽及反应性新生骨形成;肉芽组织型,T1WI低信号、T2WI中等信号,信号分布较压缩型更广且椎体后部受累及,病理学为广泛肉芽组织形成;混合型,MRI及病理学为前述各型的混合表现。
鉴别诊断
1、椎体含气囊肿:是指椎体内存在含气的空腔,常见于颈椎。随访发现这些病灶会自发转变为液性囊肿,后变为软组织密度(可能为含气囊肿与周围骨髓存在压力差时,导致气体扩散及液体积聚之后囊样结构可被肉芽组织取代)。
2、许莫氏结节伴邻近椎间盘真空征:是指椎体的软骨板破裂,髓核可经裂隙突入椎体内,造成椎体内出现半圆形缺损阴影,影像学表现为椎体上下缘凹陷性骨缺损、边缘硬化。椎间盘不断退变,空气从血液内进入了椎间盘,形成真空征。
3、化脓性脊柱炎:起病急,临床症状重,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CT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的同时常见骨质增生、硬化及大片死骨形成。椎旁脓肿较小而局限,化脓性脊柱炎也可有椎体严重塌陷畸形。
4、脊柱转移瘤:常见于老年人,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常见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肾癌等,主要为血行转移。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7787
校对:陆喜红
阅读:771
文章已于2025-04-20修改